“专栏:河湖旅游”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栏:河湖旅游
    赵柄鉴, 于秋月, 张键宇, 陈彬森, 文传浩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4): 585-602. https://doi.org/10.12342/zgstly.20230037

    随着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不断深入,加快流域生态文明理论创新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性以及流域的特殊性,以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出发点,本研究尝试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流域生态文明的概念,并对概念的内涵,及其涉及的理论体系、要素对象、实践空间进行了阐释。研究认为:(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流域生态文明根植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流域生态文明的延伸,是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高度实现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各种精神形态和物质成果总和。(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流域生态文明以“两山”理念为内核,是一个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概念理论体系。(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流域生态文明所针对是流域主体,指向明确的要素对象,既包含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微观要素,也涉及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宏观要素。这两类要素共同构成了对象和功能相统一的“大流域系统”。(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流域生态文明实践所存在的空间遵循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划分形式。

  • 专栏:河湖旅游
    邵佳瑞, 张蕾, 许雪, 赵敏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4): 635-648. https://doi.org/10.12342/zgstly.20230019

    让游客获得幸福感有助于增强河湖旅游地的社会福祉。本研究采用建构扎根理论的方法,探索河湖旅游情景下旅游者幸福感的构成要素及其具身生成机制。研究发现:(1)河湖旅游者幸福感包含积极情感、沉浸感、社会联结、成就感和自我发现等5个构成要素,其中,积极情感、沉浸感、社会联结偏享乐幸福感,成就感和自我发现偏实现幸福感。(2)河湖旅游者幸福感的生成是游客在场身体和离场身体与情景动态交互的结果。旅游者在场身体通过河湖旅游情景的具身体验(多感官感知、身体动作或行为、情景互动及回忆与联想)生成幸福感。旅游者离场身体通过与日常和旅游情景的互动生成幸福感期待和幸福感沉淀。(3)河湖旅游者具身体验与幸福感之间存在双向建构关系。旅游者生成的幸福感会促使身体与情景再次互动获得具身体验,进而再次生成幸福感。研究结论对提升河湖旅游情景下的游客幸福感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

  • 专栏:河湖旅游
    张香菊, 钟林生, 虞虎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4): 621-634. https://doi.org/10.12342/zgstly.20220159

    湖泊型旅游地是青藏高原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对生态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十分敏感。为协调湖泊生态保护、社区发展与旅游利用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应用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评估框架,结合模糊德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可持续性评估指标体系,并在青海湖进行应用,由资源管理者、社区居民和旅游者共同评估案例地“资源-社区-旅游”之间的关系。研究共得到6个维度的31个指标,“资源-社区”在3组关系中获得最高权重,体现了中国青藏高原湖泊周边社区的资源依赖特点和绿色发展需求;指标筛选专家组认为,高原湖泊型旅游地生态指标的选取应从区域生态系统角度重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在青海湖的应用评估表明该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论文增强了关系评估法中指标体系构建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性,为监测数据不足的青藏高原湖泊型旅游地可持续性评估提供了一种替代性方法,可为优化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助力青藏高原绿色协调发展。

  • 专栏:河湖旅游
    莫俊杰, 胡靖, 田世政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4): 649-664. https://doi.org/10.12342/zgstly.20230020

    漂流游憩是以河湖休闲运动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形式之一,漂流者、漂流水体、漂流业、漂流地是构成漂流游憩系统的共生主体。本研究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借鉴“生态旅游四体系统”理论,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得到以下结论:漂流游憩研究总体滞后实践,且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出现明显的断续现象;研究内容涵盖了漂流者异质性、动机、体验感知、身心影响,风景河流体系、流量和水质,漂流安全管理、产品开发与产业可持续发展,漂流地条件设施要求及活动管控等方面。总体看,研究视角从侧重“四体”单一目标的实现转向要素兼顾,再向多目标协同,但“四体”单维研究有待深入,“四体”协同关系及与外部环境互动机制研究不足。建议中国漂流游憩研究借鉴现有成果,在进一步深化“四体”单维研究的同时,强化“人-地-业”共生体的系统观,拓展“四体”协同机制以及“四体”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的研究,为河湖生态旅游发展和河湖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 专栏:河湖旅游
    李鹏, 何钰雯, 高亚婷, 王涛丽, 王仕超, 朱俊, 赵敏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4): 603-620. https://doi.org/10.12342/zgstly.20230038

    游憩利用是各国水库发展的共同趋势。以2022年中国4 748座大中型水库为研究对象,多尺度分析水库游憩利用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果如下:(1)中国共有游憩型水库636座,占大中型水库总数的13.40%,游憩利用率总体偏低;东中西部地区利用率分别为11.14%、15.60%、13.05%,不同区域的游憩利用率差异明显;利用类型以涉水游憩区体系为主。(2)东中西部地区游憩型水库数量占比分别为24.21%、41.04%、34.75%,除上海、西藏外的29个省域均有分布,较集中分布在长江中游浙江、湖北和江西3省;333个市域中有262个市域有分布;92%的游憩型水库分布在降水量400 mm以上区域,长江流域数量最多,西南诸河流域数量最少,淮河流域分布最密集。(3)游憩型水库分布呈“一核一带”空间结构,即山东集聚核与长江流域的成都、重庆、贵阳、长沙、南昌等城市连成的带状区。(4)经济社会因素是游憩型水库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固定投资等6个指标影响非常显著,自然因素直接影响资源条件形成,间接影响游憩型水库转变。研究可为中国大中型水库游憩利用水平提升和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