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 李亚娟, 欧阳辰星, 许阳艳, 虞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金支持是引领学科发展的重要导向,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学科发展迅速与基金支持方向密切相关。本研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示的1999—2020年的旅游类立项项目为数据来源,分析资助项目研究主题的动态变化。分析表明:(1)项目领域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分别聚焦地球科学与管理科学领域以及民族问题、应用经济和管理学领域。(2)项目类别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地区项目和青年科学项目资助数量于2012年之后呈持续平稳态势,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资助数量趋增,其中,重点项目数量增幅最为明显;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的资助数量总体表现为“多峰值”态势,青年项目资助量低于一般项目的半数,重点项目于2012年之后资助数量逐渐增多。(3)项目主题上,主要涉及旅游影响、旅游服务与管理、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旅游空间研究和旅游者研究5项内容,其中,旅游影响研究受资助比例最高。建议未来可对双循环格局下的旅游需求和消费、双碳目标下的旅游建设、后疫情时代下的旅游行为和旅游业恢复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旅游可持续等研究方向予以重视和倾斜。

  • 沈庆琼, 欧伟强, 钟晓燕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学界对旅游经济发展是否推进了共同富裕尚存在争议。文章运用中国1999-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采用地理和经济特征双重视角构造4种空间权重矩阵,考察旅游经济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地理特征和经济特征均会对旅游经济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空间效应产生影响,其中经济特征影响更大;(2)旅游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共同富裕,既提升了总体富裕水平,又具有“分好蛋糕”的共享效应,但目前“做大蛋糕”效应更强,而且旅游经济的溢出效应在缩小地区经济差异方面尚有较大提升空间。(3)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共同富裕的作用系数,呈倒“U”型的双门槛特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但当旅游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要注重产业结构转型的合理化,避免产业空心化。

  • 王美艳, 王茂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乡村旅游是农民创业的热点行业,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本研究以北京市怀柔区旅游山村莲花池村为例,利用半结构式访谈及田野调研资料,基于扎根理论分析了农民旅游创业的行动逻辑及影响因素,建立了创业者特征、创业条件以及创业环境3个主范畴下农民旅游创业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从是否旅游创业、是否存续的角度,讨论了农民旅游创业因素作用的动态变化。研究发现:(1)农民旅游创业决策模型分为创业者与创业条件两个维度。其中,创业条件包括家庭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2)农民旅游创业存在女性化、年轻化趋向,家庭劳动能力、道路便捷性是进行创业的先决条件,家庭社交支出、创业者周围人群以及区域大环境是创业存续的促进条件;(3)农民旅游创业主导因素由个体因素转为外部社会化因素。

  • 海洋旅游
  • 海洋旅游
    刘佳, 纪晓萌, 刘贤明, 李煜轩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海洋旅游是重要的海洋经济类型,加强海洋旅游相关研究是服务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础性任务。本研究选取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的619篇中文文献为样本,系统分析中国海洋旅游研究脉络。研究发现,1992—2021年中国海洋旅游相关研究成果数量呈“起步探索、陡状攀升、波动回落”的变化特征,经历了以海洋旅游环境要素和资源价值评估为主的资源导向与孕育探索阶段(1992—2002年),以多元议题拓展和集成方法创新并重的产业导向与全面推进阶段(2003—2010年),以及同国家发展需求联系紧密、实践应用不断丰富的战略导向与深化拓展阶段(2011—2021年);研究热点集中在海洋旅游理论内涵与研究范畴、资源开发与评价、社会与经济影响、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目的地开发与管理等5个方面。立足新时期中国海洋旅游理论发展与实践需求,未来应重视学科交互融合、技术手段集成和数据平台建设,提升理论研究同国家战略驱动、地方现实需求和行业实践发展的适配性,为推动中国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与决策指导。

  • 海洋旅游
    张广海, 刘二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推动沿海地区旅游绿色发展,减少旅游业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有利于保护旅游目的地的海洋生态系统,实现旅游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2011—2020年中国沿海地区1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估计方法,分析沿海地区旅游绿色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地区旅游绿色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步提升,且在地理空间上呈现较显著的空间集聚与关联特征;(2)旅游绿色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中国沿海地区各省份旅游绿色发展水平每提升1%,本地生态环境质量将上升0.302%,邻近省份将上升0.139%;(3)旅游绿色发展与第三产业、科技支出的交互作用能够有效增强其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正向影响,但与第二产业、人口数量的交互作用会降低其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正向影响。为实现中国沿海地区旅游绿色转型发展,应重视海洋第三产业发展及科技水平提升,促进污染排放整体下降,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 海洋旅游
    郭强, 张志文, 陈小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业快速增长带动了旅游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但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研究构建了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动态匹配分析框架,识别产业发展的个性障碍、探讨共性障碍的个性化表现形式,并厘清障碍之间的关系,最终通过战略路径构造来移除或者克服这些障碍。研究认为:(1)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存在其个性化障碍,其与装备制造业的共性障碍也存在其个性化表现形式。(2)障碍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的子系统,从高层级到低层级,两两之间存在匹配扭曲障碍。高层级的子系统存在障碍使其阻碍低层级子系统的发展,而低层级子系统存在障碍使其不能适应高层级子系统的发展及其管理者刻意行为。(3)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应该实施以下产业发展战略。首先,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提供“区域集中化”的战略路径支持。其次,产业可以进行“成立行业协会-争取政策支持”“成立产业联盟-完善产业链”和“培育主导企业-打造区域品牌”的战略路径引导。最后,企业原有的“低成本战略路径”应该转换为“产品差异化战略路径”“技术创新战略路径”和“资本聚焦战略路径”。研究结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效率,并为海洋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 海洋旅游
    李晗, 丁志伟, 刘卓林, 张希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百度检索量指标,运用空间分类、核密度、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中国海岸带A级旅游景区百度关注度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探索海岸带旅游景区网络软实力的差异及其与旅游景区实体建设的关系。结果表明:(1)整体呈现“双核并进”格局并在江浙沪形成“众星捧月”态势。低、较低关注度旅游景区占比高达95%且低值连绵分布状态明显,高关注度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和渤海湾。(2)空间关联类型以低低集聚为主,高高集聚仅以渤海湾和江浙沪为中心形成双核集聚态势。高低集聚数量少且主要在高高集聚区附近,体现出局部的极化效应。(3)与实体旅游经济对比,两者吻合度整体较高,但百度关注度下的集聚能力更强且局部核心区有明显收缩,反映网络空间的极化与倍增效应。与新冠肺炎疫情前相比,近期多数旅游景区进行网络化转型且注重运营水平的提升,渤海湾和长江入海口旅游景区表现突出,辽宁省东部与福建省次之,其他地区效应不明显。(4)从影响因素看,实体建设水平与短视频推广是核心影响因素,游客评价与舆论扩散的耦合效应有较大影响,而交通、通讯、区位等基础因子则作用不明显。

  • 海洋旅游
    王辉, 郑小玲, 王亮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型海岛承担着生活和旅游的双重功能,明晰游客与居民的时空间行为特征,对海岛空间优化、基础设施配置等具有现实意义。辽宁省长海县是典型淡旺季分明的旅游型海岛,本研究基于实地调研和空间分析方法,分类刻画游客与居民活动行为模式及其活动-移动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受旅游淡旺季影响,海岛年内活动群体空间集聚区域明显分异,形成了旺季围绕景点、浴场等场所,淡季围绕家、村镇中心等场所的游客与居民时空间行为模式;(2)游客和居民活动行为的时空特征明显,游客出行频次更多,行为空间范围更广,大长山岛镇中心和广鹿岛镇中心是游客前往景点和浴场的集散地之一,也是居民日常活动的集散地,是游客和岛民行为空间重叠区域,也是海岛共享度最高的空间。(3)游客时空间行为受行为目的、偏好和活动组合影响,居民时空间行为主要受社会角色、个体社会经济属性影响,群体时空间行为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可针对旅游型海岛的基础设施空间优化配置、海岛社会空间效率提升、海岛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 海洋旅游
    翟淞, 吕宁, 李烨, 房俊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线路受供需双方旅行成本、旅游者体验感和目的地交通的影响。传统旅游线路设计主要采用基于目的地之间空间距离的蚁群算法。本研究结合帕累托最优模型,综合考虑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空间距离、天气状况和交通状况等多种因素,提出改进型蚁群算法的多目标最优旅游线路规划设计方法。通过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实验进行检验,固定旅行时长,从空间距离、交通体验指数和游览体验指数(基于天气状况)角度对改进后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以多个旅游城市(景点)为对象的试验中,传统蚁群算法为了获得最短距离,大量牺牲了其他两项指数的优化;改进后的蚁群算法虽然增加了线路距离,但使旅游者获得了多项旅游体验,验证了帕累托最优模型下多目标最优旅游线路规划设计的有效性。

  • 海洋旅游
    简劲松, 林明水, 刘丽华, 虞虎, 刘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转型是传统渔村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过程,也是实现渔村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受乡村统计数据不足的长期影响,传统研究通常采用居民收入构成等指标间接衡量乡村产业转型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基于乡村产业转型理论,采用企业属性数据构建传统渔村产业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以福建省沿海地区22个渔村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传统渔村产业转型过程、类型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989—2020年,福建省传统渔村产业转型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3个阶段,各阶段企业数量和规模持续增长,无主导产业型渔村逐步消失,且渔村主导产业呈现逐级递进特征;按产业转型特征划分,约60%的渔村属于待转型,已转型渔村占比仅为31.8%,未转型渔村面临难转型的困境;传统渔村产业转型主要受资源(渔业资源)和市场(人口规模)因素共同影响和作用,政策因素的强化和环境因素的优化也有利于推动渔村产业进一步转型。本研究结论可为沿海地区传统渔村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 海洋旅游
    乔桂强, 林心瑜, 逯清扬, 周彬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休闲渔业是“失海”渔民生计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探究由“渔”转“游”的生计转型,对重构“人-渔”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推拉理论模型和可持续生计框架为基础,分析象山县“失海”渔民旅游生计转型的影响因素,探讨渔民如何基于自身生计资本选择转型应对策略。研究发现,渔业生计模式中自然资本功能变化、人力资本变迁、物质资本升级更迭、文化资本失效形成的推力和旅游生计模式中政策性便利、工作环境改善、家庭关系优化、海洋情结维护形成的拉力是“失海”渔民旅游生计转型的主导影响因素;“失海”渔民生计资本构成要素包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和心理资本,其中,“心理资本”缺位是渔民旅游生计转型的重要障碍;依据生计资本占有类型与数量,“失海”渔民旅游生计转型表现为回避型、尝试型、专注型和变革型4种应对策略。本研究拓展了生计资本理论应用场景,验证了“失海”渔民通过旅游实现生计转型的可行性与独特价值。

  • 海洋旅游
    陈晖莉, 许海烽, 邓小荣, 伍世代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民宿聚落地方意象反映了旅游者对民宿聚落地方性的总体认识。遵照消费者对地方性“期望-体验-感知-心象”意象系统的建构逻辑,本研究以厦门鼓浪屿为研究案例地,从民宿消费网络评论、游记等文本中提取关于地方性的内容,结合深度访谈资料,分析海岛民宿聚落地方意象系统的建构过程与内在机理。研究表明:海岛民宿聚落地方意象系统的建构贯穿消费者进入民宿聚落消费前的地方期望、消费中的地方体验与消费后的行为意愿全过程,消费者情感因其消费阶段的不同,呈现积极情感、中性情感和消极情感的不同变化。消费者经历地方期望和地方体验之后形成对民宿聚落的综合性地方感知,再经主观逻辑演进为三大民宿聚落心象系统。本研究基于区域整体性和地方性视野,探讨民宿聚落消费的地方意义,对于海岛民宿聚落的高质量发展、消费者个性化体验增强和地方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 书评
  • 书评
    章锦河
    2022, 12(5): 902-90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书评
    2022, 12(5): 904-90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