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乡村旅游
    崔凤军, 赵丽丽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3): 472-489. doi: 10.12342/zgstly.20220006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06
    PDF全文 (1124) HTML (167)   可视化   收藏

    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让浙江乡村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也让浙江乡村居民的休闲生活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话题。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富裕,也包括精神富有。乡村居民休闲需求的满足是实现精神富有的重要路径。为深入研究共同富裕背景下如何保障乡村居民的休闲权利,本文基于休闲制约理论,以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为基础,以浙江乡村居民为研究对象,探讨浙江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乡村居民实现休闲权利的制约及其协商机制。研究发现,浙江乡村居民休闲权利的实现受制于个人内在制约、人际间制约和结构性制约,休闲制约在不同群体、个体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为了应对这些制约因素,政府和乡村居民采用了5种应对策略:嵌入式休闲、以文化人、主客和谐共享、出行条件改善和社交型休闲。本文认为,经济、政策、文化、组织和环境等外部条件的不断改善,能够有效激发乡村居民的休闲动机和休闲参与,进而保障乡村居民的休闲权利。本研究对其他地区乡村居民休闲权利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为促进乡村居民的精神富有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践路径。

  • 乡村旅游
    徐雨利, 龙花楼, 李振亭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3): 490-503. doi: 10.12342/zgstly.20220065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65

    乡村旅游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路径选择。乡村旅游经营者的从众行为能够促进旅游地的规范化与规模化发展,但一味地盲从也必然会给旅游地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理性对待乡村旅游经营者的从众行为对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本文基于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基本框架,引入精英影响感知和模糊情境感知两个变量,对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众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构建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众行为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行为态度、指令性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精英影响感知和模糊情境感知与从众行为意向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另外,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受教育水平对从众行为意向存在显著影响,且呈现受教育水平越高从众行为意向越低的趋势。为了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建议提升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发挥乡村旅游精英的信息传递与示范带动作用;落实政府的引导与监管职能;防范政府决策层的盲从行为。

  • 乡村旅游
    林明水, 陈玉萍, 李微, 曾春水, 李春莹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3): 504-518. doi: 10.12342/zgstly.20210124 cstr: 32078.14.zgstly.20210124

    文化生态适应性量化评价是判别传统村落文化生态适应能力、应对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基础与前提。基于文化生态学理论,本文从评价指标筛选、影响因素识别、分析方法匹配等方面,完善文化生态“失衡-适应”分析框架,并以宁德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文化生态失衡是文化生态系统应对内外部冲击所产生的暂时性失调现象,其本质是文化适应生态环境能力的下降;文化生态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应体现文化生态的形态、内容、传承3项适应性,评价对象既要包含居民、游客、非遗传承人等适应主体,也要包含土地、传统建筑、基础设施等适应客体;从实证区域看,传统村落文化生态适应性呈现“强适应性-无失衡”“中适应性-单项失衡”和“低适应性-多项失衡”等特征,在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分析中,发现自然因素中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人文因素中的到县城中心距离与地域文化等影响最为显著。

  • 乡村旅游
    张娟, 赵璐燕, 杨雪春, 姚旻, 何琼峰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3): 519-530. doi: 10.12342/zgstly.20220072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72

    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经营活动的意愿及从业角色选择是农户基于利益最大化做出的理性经济决策行为,了解脱贫地区农户的乡村旅游从业角色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是新时期巩固旅游扶贫成果,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精准助力乡村振兴分类推进的重要议题。以贵州省茶园村为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从农户微观视角进行实证分析,发现:(1)81.98%的农户希望参与乡村旅游经营活动,村域旅游资源禀赋、旅游能人带动和家庭经济实力是影响农户参与意愿的关键因素。(2)农户从业角色选择意愿强烈程度依次为农家乐经营者(41.75%)>被雇佣者(35.71%)>其他配套产业生产者(20.88%)>经营投资者(4.95%);(3)各从业角色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差异显著,其中,资源禀赋是农家乐经营和其他配套产业从业角色选择的先决条件;家庭经济实力是农家乐经营和景区投资等经营角色选择的重要驱动力;乡村旅游服务岗位从业选择存在明显的就业路径依赖特性;而能人带动的作用出现分化,一方面对带动农户选择旅游服务就业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因竞争关系,对农户开展农家乐经营意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 书评
    杨懿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3): 531-532.
  • 研究综述
    王姣娥, 李涛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1): 1-15. doi: 10.12342/zgstly.20220005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05
    PDF全文 (1368) HTML (2128)   可视化   收藏

    科学认知中国交通与旅游融合(交旅融合)研究发展脉络与未来趋势,促进理论与方法创新,对交通强国背景下实现交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国内交旅融合研究文献数量日益增多,研究主题进一步丰富与深化,并呈现出多学科深入交叉特征,整体上经历了1998—2006年的起步探索、2007—2014年的快速发展和2015年以来的繁荣发展3个研究阶段。相关研究主题主要涉及(1)旅游交通设施布局与可达性评估;(2)航空运输与旅游发展交互作用;(3)高速铁路与区域旅游空间格局重塑;(4)旅游流与游客出行行为分析;(5)疫情扰动下的旅游交通出行特征;(6)交融融合发展路径与产品设计。基于学科发展需求与趋势,未来我国交旅融合研究应重点关注:(1)交旅融合高质量协同发展研究理论创新;(2)交通与旅游信息技术交叉集成研究;(3)面向交旅融合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适配性研究;(4)高速交通对旅游地域系统的重构研究;(5)大数据支撑下的游客交通出行行为规律研究;(6)旅游交通资源环境效应评估;(7)交旅融合产品设计理论与实践。

  • 新冠疫情下的旅游
    周淑怡, 叶欣梁, 孙瑞红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1): 100-113. doi: 10.12342/zgstly.20210085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85
    PDF全文 (1347) HTML (541)   可视化   收藏

    邮轮旅游因其内在脆弱属性,一直受到各类负面事件的影响。2020年初“钻石公主号”邮轮的新冠疫情跨境蔓延引起全球网络关注,极大地影响了公众对邮轮旅游的风险感知及消费决策。本文以知乎网站评论为数据来源,将疫情发生和全球邮轮停运为时间节点,把邮轮负面事件划分为3个阶段,运用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分析、情感分析结合空间分析等方法,探究中国网民的风险感知变化。研究发现: “灰犀牛阶段”,邮轮正常运营,网民风险感知聚焦于自然灾害和救援开展;新冠疫情初发时的“灰犀牛遇到黑天鹅阶段”,邮轮逐渐停航,网民风险感知聚焦于邮轮公共卫生安全;疫情全面爆发后的“黑天鹅阶段”,邮轮全面停航,网民风险感知包括自然灾害、火灾、疫情等多个方面,感知内容趋向分散。同时,网民的风险感知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沿海地区网民对邮轮负面事件多以正面和微弱负面情绪为主;但内陆地区网民因对邮轮旅游了解程度相对较低,其感知负面居多。当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研究内容可为邮轮旅游的疫后市场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新冠疫情下的旅游
    陈钢华, 李默涵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1): 114-124. doi: 10.12342/zgstly.20220012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12

    旅游者行为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旅游学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在全球旅游业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挑战时,英文期刊上与新冠疫情相关的旅游者行为研究也与日俱增。虽然英文学界对与新冠疫情相关的旅游研究有过零星的、整体上的批判性思考,但鲜见对旅游者行为这一具体研究领域最新进展和实质贡献的讨论。基于对8种旅游类英文SSCI期刊截至2021年8月31日所载83篇论文的分析,本文回顾了与新冠疫情相关的旅游者行为研究进展,并评价了这些研究的实质贡献。从研究主题看,现有文献集中在“风险感知与出游意向”“旅游购买决策”“实际旅游中的行为与体验”和“对技术的态度”等四个方面。从研究取向看,定量研究占主导;与之相对应的是,问卷调查是主要的数据收集渠道。虽然大部分研究明确提及使用了某种或某几种理论,但主要是应用现有理论来提出所假设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或解释新冠疫情背景下新的旅游消费现象,并未对现有理论框架、概念做出重大改变。未来的研究还应该考虑运用定性方法、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实验法,挖掘、识别、验证新冠疫情作为公共健康危机的独特属性以及与之关联的独特的旅游者行为和旅游消费现象,以期更好地实现概念化、理论化,并在中国特色的疫情防控实践中,更好地实现与新冠疫情有关的旅游者行为研究的本土化。

  • 新冠疫情下的旅游
    唐文跃, 胡郭潇, 王乾光, 成皓, 刘陶红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1): 125-139. doi: 10.12342/zgstly.20220007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07

    新冠疫情对易地搬迁农户的生计造成了严重影响,对生计方式由农业向旅游服务业转型的景区依托型安置区农户生计的影响尤为显著。本文以三清山风景区的银湖湾安置区为例,分析了安置区农户的生计资本,探讨了新冠疫情对安置区农户生计的影响及其机制,并提出了增强农户生计抗风险能力的若干对策。研究发现:(1)易地搬迁对农户的生计资本产生了较大影响。搬迁后,总体上农户生计资本有所增加,农户的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增加明显,自然资本则直接被旅游资本所替代,由此引起相对于旅游业经营而言人力资本的减少;(2)新冠疫情对旅游业的重创直接影响到银湖湾安置区农户的生计,对农户生计的影响面广、影响程度深、潜在影响明显;(3)失地、依赖旅游业、组织化程度低、安置后管委会角色退出等形成了安置区农户生计所处的特定情境,疫情对农户生计的影响程度与此特定情境有直接的关系。本文可为其他类型安置区农户生计的疫情影响研究提供参考,也可为增强易地搬迁农户生计的抗风险能力提供指导。

  • 新冠疫情下的旅游
    张梦菡, 董锁成, 李富佳, 程昊, 李宇, Ayana Yangutova, 郭珂歆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1): 140-156. doi: 10.12342/zgstly.20210109 cstr: 32078.14.zgstly.20210109

    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以及推进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中国冰雪旅游迎来快速发展的时代契机,冰雪运动在全国广泛普及,冰雪旅游大众关注度迅速提升。本文以中国四大滑雪场集聚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新浪微博2015—2021年滑雪旅游网络数据,构建滑雪旅游网络关注度评估系统,定量评估疫情前后中国滑雪旅游网络关注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全国滑雪旅游网络关注度自2017年迅速提升、季节性特征明显、崇礼-北京领先全国,关注度空间结构由“局部多中心”转变为“组团式”集群化发展,高关注度滑雪场在崇礼-北京与吉林聚集;(2)疫情前后中国滑雪旅游网络关注度表现出滑雪旺季时长缩短、关注度迅速下降、新疆和吉林复苏显著、滑雪大区率先关注等特点;(3)后疫情时期叠加冬奥效应将成为影响滑雪旅游关注度复苏的热点事件,崇礼-北京、东北、西北将成为滑雪旅游率先复苏的热点区域,短期接待服务将成为助力产业复苏的投资热点,提供针对性的配套服务将成为滑雪场服务水平优化提升的热点方向;(4)提出开创全国冰雪旅游大发展新局面,构建以崇礼-北京为中心、以东北和西北为两翼的中国滑雪旅游“雁阵”发展格局,优先推出新疆、河北、黑龙江的定向政策,增强滑雪旅游短期接待能力,提供针对性配套服务等复苏对策。研究结论将为后疫情时期,促进滑雪旅游快速复苏提供科技支撑及决策依据,并为中国冰雪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 新冠疫情下的旅游
    李绪茂, 王成金, 李弢, 张毓琬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1): 157-168. doi: 10.12342/zgstly.20210081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81

    新冠疫情对全球邮轮旅游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改变了邮轮网络的地理空间格局。本文主要分析了疫情前期、疫情初期和疫情后期3个阶段的邮轮网络格局和空间特征,研究发现:(1)疫情前期,邮轮网络呈现出全球性的线状分布格局;(2)疫情初期,邮轮网络呈点状分布,在区域层面、国家层面和港口层面具有显著的集聚性特征;在企业层面,因企业船队规模的大小差异,邮轮网络分别呈点状散布和集聚分布;中国-东亚区域邮轮网络呈现出空白化特征,主要源于出入境管理和港口布局的差异。(3)疫情后期,全球邮轮经历了尝试性复航到部分复航,邮轮网络由单一区域到多区域的渐进变化。最后,基于疫情发展和邮轮网络演进特征,从未复航区域和已复航区域两个方面,重点讨论了东亚、澳新等区域邮轮网络可能的重构格局和已复航区域邮轮网络未来的扩展变化,以期为后疫情时代邮轮运营商的网络组织、全球邮轮网络的演进提供参考和借鉴。

  • 研究综述
    蔡智莉, 秦兆祥, 张薇, 刘卉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1): 16-31. doi: 10.12342/zgstly.20210083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83

    地方感研究是人地关系调整过程中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和关键领域。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旅游地方感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以期厘清该话题的研究脉络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建议。研究发现:(1)国内旅游地方感研究起步较晚,发文量呈“上升-稳定”趋势,大致形成了理论导入(2007—2010年)、议题扩展(2011—2015年)、本土创新(2016—2020年)3个阶段。(2)旅游地方感研究视野与内容越来越多元、丰富,研究热点较集中于地方感理论探讨、不同主体地方感特征、不同类型旅游地地方感构建、地方感实践价值等。(3)旅游地方感研究总体上从本体、主体、客体3方面展开;旅游地方感理论、旅游者与居民地方感构建、地方感对行为的作用机理、地方感的实践意义等内容在关键词共现、高频及高中心性方面表现突出,呈现出从理论导入走向理论建构、从议题集中走向视野多元、从学术关注走向多元关注等热点演进脉络;当前旅游地方感研究聚焦于新时代人地关系演化所引发的行为和情感的变化。(4)未来旅游地方感研究应进一步结合中国国情和新时代战略,重视旅游地方感研究的理论创新,拓展旅游地方感研究的范畴内容,加强旅游地方感研究的方法融合,扩大旅游地方感研究的地域代表性,构建体现中国本土特色的旅游地方感研究理论与方法体系。

  • 新冠疫情下的旅游
    唐承财, 张宏磊, 赵磊, 杨媛媛, 魏歌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1): 169-183. doi: 10.12342/zgstly.20220011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11
    PDF全文 (2995) HTML (3371)   可视化   收藏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深入探讨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应对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本文从居民出游意愿、场所空间容量、市场经营主体、旅游政策等供需关系方面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研究表明:(1)疫情对居民出游消费信心、意愿和能力造成较大影响,但潜在出游需求仍然存在。(2)疫情对旅游地空间环境造成较大物理和心理压缩,与旅游关联紧密的文化产业、娱乐业的生产空间容量也受到了间接影响。(3)疫情对旅游产业链、旅游市场主体经营等方面造成了全面且深远的影响。(4)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旅游政策供给以“流动管制”和“行业纾困”并重为主。面对疫情的持续影响,建议着重从组织响应、空间响应和企业韧性3个方面进一步强化旅游业应对能力,即:完善业外支撑、业内驱动、业界保障的三位一体组织响应体系;构建旅游目的地(点)-连结(线)-网络结构(网络)的三级协同空间响应机制;从企业组织、产品服务、管理和营销、市场品牌、员工心理等5个方面加强旅游企业韧性建设,以增强中国旅游业恢复发展能力。

  • 书评
    曾刚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1): 184-185.
  • 研究综述
    刘佳, 侯佳佳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1): 32-48. doi: 10.12342/zgstly.20210125 cstr: 32078.14.zgstly.20210125
    PDF全文 (745) HTML (1073)   可视化   收藏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衡量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参考标准。本文选取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492篇中英文文献为样本,系统回顾和比较近30年中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发展历程、阶段特征与热点演变。研究发现,1992—2020年相关研究成果均呈现增长态势,虽然国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起步较早,但中外研究期均经历了时间跨度不一的三个阶段。在中国学者基于国外研究基础构建承载力约束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探索阶段,国外学者已从理论建构转向研究反思和实践应用。中国研究进入拓展阶段后,研究成果快速增多,初步完成了国外相关理论、方法的借鉴与转化应用;但这一阶段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增速明显放缓,研究热点转向借鉴海洋、管理、心理等学科理论和方法,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第三个阶段,国外研究在新应用实践推动下,理论与方法体系不断系统化,进入开展新应用研究的转型;同期中国学者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不断丰富,旅游环境承载力领域研究与实践的“中国特色”日益突出,中国情境下的国际化研究成果及其影响力不断提升。在人与自然共同体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仍然是旅游地理研究的重点议题,应进一步重视理论系统构建、方法融合创新、时空尺度拓展和多学科交叉研究,为新时期旅游地可持续承载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与决策参考。

  • 热点跟踪
    黄向, 陆李莎, 洪毅娜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1): 49-64. doi: 10.12342/zgstly.20210092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92

    “网红民宿”是近年来旅游住宿业在社会生活网络化趋势中诞生的新现象,“名宿”的网红气质有哪些构成要素,其如何影响游客的购买意愿是本文的研究内容。首先基于网络社区“小红书”上关键意见领袖有关网红民宿的笔记,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探索民宿构成网红气质的要素,其次是开展了问卷调查,以收集的556份问卷调查数据来验证这些要素对网络口碑和游客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1)民宿配置、风格设计、周边环境、直观印象、心理感受和出游形式是民宿构成网红气质的要素;(2)民宿网红气质要素积极影响游客对民宿的购买意愿;(3)“网络口碑”在民宿网红气质要素积极影响游客购买意愿中起完全中介或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丰富了民宿领域的网络口碑研究相关理论和实践。

  • 热点跟踪
    张芸祯, 李力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1): 65-83. doi: 10.12342/zgstly.20210126 cstr: 32078.14.zgstly.20210126

    近几年中国星空旅游市场快速崛起,然而国内学术界对这一旅游新业态的研究明显不足。本文采用传统的文献分析方法,对国际暗夜星空旅游的发展脉络与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发现:(1)在全球暗夜保护运动的推动下,星空的旅游价值得到发掘,暗夜星空体验项目在西方国家已趋于成熟;(2)国际暗夜星空旅游的实证研究于2011年起步,文献数量持续上升,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同步发展,但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3)通过分析与对比天文旅游,本文界定了暗夜星空旅游的概念并探讨了暗夜星空旅游的主要特征;(4)国际暗夜星空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光污染测量与暗夜星空旅游发展、暗夜星空旅游发展效益、暗夜星空旅游体验及其影响、暗夜星空目的地的旅游发展4个方面。对于正处在萌芽成长期的中国星空旅游而言,国际研究成果为此旅游新业态的发展与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促进国内学者结合本土暗夜星空旅游市场展开具体的实证研究,逐渐建立暗夜星空旅游研究的中西对话。

  • 热点跟踪
    虞虎, 徐琳琳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1): 84-99. doi: 10.12342/zgstly.20210122 cstr: 32078.14.zgstly.20210122

    流域是相对封闭、自成体系的地理空间,流域旅游是流域可持续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出发分析流域一体化进程中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以全流域功能和结构转型视角探究旅游地绿色发展的优化策略与调控路径,是适应国内流域经济带建设、提升流域社会福利和发展公平性,促进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要探索。本文分析了流域一体化进程中旅游地发展研究面临的关键问题,结合现有研究基础阐释重点研究主题并构建研究框架。研究认为,流域内旅游地研究正在从点状分析走向网络和面域协同发展,旅游地发展在流域生态补偿、流域产业融合等方面产生的效应越来越明显;外部环境变迁、多要素交互作用下,中国流域一体化进程中的旅游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形势迫切,流域内旅游地的供需结构、均衡发展、协同治理均面临挑战;未来应重点关注旅游地时空演化特征、外部环境因素、演化更新机制、时空情境模拟、优化调控路径5个方面,为正确认识流域内旅游地要素交互作用的趋势规律、实现流域内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专辑:新时代乡村旅游研究的理论前沿与学术创新
    黄震方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3): 313-314.
  • 前沿探讨
    唐承财, 查建平, 章杰宽, 陶玉国, 王立国, 王露, 韩莹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4): 471-497. doi: 10.12342/zgstly.20210084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84
    PDF全文 (2572) HTML (1335)   可视化   收藏

    积极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和坚决贯彻党中央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目标是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本文在评估1990—2020年中国旅游业碳排放状况基础上,预测2021—2060年中国旅游业碳排放,分析中国旅游业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挑战、任务与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旅游业碳排放可分为4个阶段;碳排放结构特征显著,旅游交通及休闲度假是碳排放主体;旅游消费需求增长趋势下唯有以低碳情景推进,方能在2030—2035年间实现旅游业碳达峰,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减缓阻力。(2)中国旅游业实现“双碳”目标面临旅游碳排增速快、全球气候变化威胁、碳排放边界模糊、品质化旅游需求旺盛、减碳技术不足5大挑战;必须从宏观-产业、中观-目的地与企业、微观-游客3个维度确定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任务;坚守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尊重规律、推广科技、差异化实现5大发展原则。(3)高质量发展下中国旅游业“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应从供给侧、消费端、政策支撑3方面突破,在供给侧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加大减碳技术投入、增强碳汇能力,在消费端促进旅游消费主体、消费场所、服务组织的减碳全面响应,在政策支撑加快完善低碳政策、鼓励低碳政策创新。本文立足中国旅游业实现“双碳”目标的研究前沿,初步建立了旅游“双碳”理论,丰富了低碳旅游理论,可为高质量发展下中国旅游业“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决策参考。

  • 研究综述
    林煦丹, 魏雷, 朱竑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4): 498-516. doi: 10.12342/zgstly.20210004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04
    PDF全文 (3394) HTML (658)   可视化   收藏

    《地理学报》是刊载地理学研究权威成果的最具影响力的国内学术期刊,刊载的旅游地理学学术研究成果反映了该学科的特征、主题和发展态势。本文以《地理学报》刊载的旅游研究论文为数据样本,采用CiteSpace软件绘制旅游地理学相关领域30年来的研究成果图谱,可视化展现其主要学术力量、热点主题、研究方法及其时间演变过程,从而考察30年来该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发现:旅游地理学载文数量日益增多,主题呈现多元化。相关成果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经历了起步转向、继承发展和综合发展的3个旅游研究阶段。同时,整体研究呈现向东部倾斜的趋势,且实证研究多于理论研究,旅游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亟待完善。未来需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重视理论创新、学科交叉,促使旅游地理学迸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 海洋海岸与海岛旅游
    伍世代, 王辉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4): 517-518.
  • 海洋海岸与海岛旅游
    林孟龙, 林明水, 李永棠, 鄢沂, 姜倩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4): 519-535. doi: 10.12342/zgstly.20210074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74

    “一带一路”倡议极大推进了中国海洋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泉州:宋元中国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成为中国第56个世界遗产地后,在国内外掀起了海洋旅游研究的热潮。然而,学术界关于海洋旅游的研究相对零散,对于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缺乏系统性的梳理和检视。基于此,本研究以海洋旅游的蓝色转向为研究视角,采用文献梳理和案例分析方法,研究海洋旅游蓝色转向的趋势与挑战。研究发现:(1)相对于绿色经济,海洋旅游发展走向蓝色经济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必然过程。(2)海洋旅游转向蓝色经济的方式包括活动与节庆旅游、生态旅游、邮轮旅游等业态,转向驱动与各个国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3)海洋旅游蓝色经济转向将面临着COVID-19、福岛核事故、全球气候变化、海洋塑料等挑战,需要从区域至全球尺度,通过技术投入、创新模式和区域合作等路径,建立起更为广泛的蓝色经济转向的共识。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了海洋旅游蓝色经济转向的理论框架,在实践方面为中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 海洋海岸与海岛旅游
    张振克, 毕墨, 吴皓天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4): 536-547. doi: 10.12342/zgstly.20210080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80

    基于旅游目的地管理的视角,扼要综述海岸与海洋旅游在全球旅游业中的重要地位,中国海岸与海洋旅游发展相对滞后,也面临众多挑战,但未来发展方兴未艾;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应关注面向海岸与海洋旅游发展的专项规划,落实海岸与海洋旅游中的生态保护优先策略,用跨学科的视野开展海岸与海洋旅游研究,重视专项资金投入,加强海岸与海洋旅游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提升海岸与海洋旅游的品质和人文环境,助力中国蓝色经济发展。

  • 海洋海岸与海岛旅游
    周彬, 徐金铭, 虞虎, 金建英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4): 548-566. doi: 10.12342/zgstly.20210005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05

    海岛旅游是国际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深入分析国际海岛旅游研究的演化脉络和重点领域,对于提升“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的海岛旅游研究水平,促进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以Web of ScienceTM为数据源,使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 软件对2000—2019年的1 511篇英文海岛研究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图谱分析,揭示研究发展脉络与研究热点。结果显示:(1)海岛旅游研究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2000年以来可以划分为缓慢发展、稳步发展和快速发展3个阶段,研究内容从关注海岛旅游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逐渐转向海岛旅游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2)国际海岛旅游研究具有市场依赖性和资源依托性特征,研究区域和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发达国家或海岛资源丰富国家,三位高引频次最高学者为Gossling、Hall和Scheyvens,发文期刊集中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海洋海岸科学和旅游学3个领域;(3)海岛旅游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海岛旅游地资源环境、海岛旅游与全球气候变化、海岛旅游市场、海岛旅游经济影响、海岛旅游社区、海岛游客消费行为、海岛旅游规划与管理、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中国海岛旅游研究应在借鉴国际海岛旅游研究方法和成果基础上,完善海岛旅游理论与研究方法,加强海岛旅游资源与环境,海岛可持续旅游,海岛经济与文化影响,海岛游客消费行为等领域的研究。

  • 海洋海岸与海岛旅游
    赵娜, 王辉, 王亮, 郑小玲, 彭霞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4): 567-584. doi: 10.12342/zgstly.20210027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27

    海岛是海陆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推进海岛可持续发展是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本文基于脆弱性研究框架,运用组合权重法、集对分析法和障碍度模型,对长海县2009—2018年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特征及其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结果为:(1)综合脆弱性沿着“W”型演化,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分别呈“W”型、“M”型和“N”型趋势。(2)从“暴露性-敏感性-适应性”视角对致脆结构分析得出敏感性和适应性对于综合脆弱性贡献度相对较大,脆弱性和暴露性的趋势走向较为相似。(3)通过对敏感性耦合结构分析得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承载力高于其他2个系统组合,需重点关注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承载能力。(4)通过对适应性调控结构分析得出,今后适应性资本投资可参照2012年调控结构进行调整。(5)通过对影响脆弱性等级关键性因子演化机制分析得出,严格控制脆弱性持续障碍因子,重点发展“降脆”助推因子,降低“降脆”障碍因子阻力,促进海岛可持续发展。

  • 海洋海岸与海岛旅游
    李冰心, 王辉, 于丽梅, 王艳平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4): 585-601. doi: 10.12342/zgstly.20210033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33

    海岛人口外流现象严峻,导致海岛发展陷入低迷。对于旅游型海岛而言,随着海岛旅游蓬勃发展,旅游者涉入将为海岛增添活力。本文将旅游者滞留时间融入到目的地社会时间系统中,提出旅游人口数与目的地社会年龄的概念与公式。以长海县为例,采用2006—2018年统计数据与2019年调查问卷数据,定量分析旅游者对海岛人口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旅游人口作为短期流动人口,对旅游目的地人口活力具有明显影响。不仅有助于扩大目的地人口规模,还会暂时改变目的地年龄结构。此外,旅游者登岛后海岛人口活力空间范围更大。(2)将旅游人口考虑在内的目的地社会年龄是旅游目的地人口活力的衡量指标,据此可定量研究旅游者对目的地人口活力的影响,为人口活力研究提出可度量的逻辑途径。(3)一方面,旅游者是海岛人口的实际构成部分,旅游者与海岛居民共同构成海岛人口活力。同时,岛外旅游者个体行为、价值观、生活方式等与当地岛民文化的碰撞过程中,增强海岛人口的精神活力;另一方面,旅游者通过消费活动产生的旅游收入为海岛建设做出贡献,吸引新的旅游者、年轻海岛居民、外来务工人员登岛,间接提升海岛人口活力。

  • 海洋海岸与海岛旅游
    勾艺超, 王成金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4): 602-614. doi: 10.12342/zgstly.20210079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79

    邮轮航运网络是特殊的航运网络,除传统航运职能外,还具有旅游休闲职能,这促使航运网络在港口分异、网络结构等方面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港口联系、航线组织等表现出空间聚集性、显著的区域化特征。加勒比海是全球邮轮旅游市场、邮轮航运网络最成熟的航区。本文以加勒比海为例,基于邮轮航运轨迹大数据,采用复杂网络模型识别邮轮港口中心性和划分邮轮港口社区,对区域性邮轮航运网络进行剖析,刻画港口分异格局与网络结构,揭示区域性邮轮航运网络的结构和空间规律。研究发现:(1)加勒比海邮轮港口存在职能分异,划分为大型综合母港、一般母港、一般始发港、核心挂靠港和一般挂靠港5类。邮轮港口空间分布不均,形成了以佛罗里达半岛为核心、东加勒比海为次核心,周围地区为外围的“核心-外围”式空间结构。(2)加勒比海航运网络存在区域化特征,形成了4个港口组团,并形成了两个邮轮航运联系密集的航运通道,构建起加勒比海邮轮航运网络的核心和骨架。(3)这种双核心,多节点的结构有助于航运网络的构建,对中国邮轮旅游的港口建设和航线组织具有借鉴意义。

  • 海洋海岸与海岛旅游
    卢嘉新, 甘萌雨, 林雅情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4): 615-630. doi: 10.12342/zgstly.20210068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68
    PDF全文 (3545) HTML (547)   可视化   收藏

    休闲渔业是传统渔业和旅游休闲产业结合的产物,是旅游研究的分支,其在创新旅游发展方式、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知网数据库核心期刊、CSSCI和CSCD中休闲渔业研究的文献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计量并绘制相关知识图谱。分析发现,中国休闲渔业研究发展经历了起步探索和上升发展2个阶段,现已形成多学科共同参与的局面,研究架构基本建立。发展路径研究在休闲渔业研究内容体系中占较大比重,而休闲渔业概念内涵、资源分类及评价、产品形式、发展效益、营销管理也是学者们涉猎的领域。最后,结合实际背景为中国休闲渔业研究提出5点启示:持续建构理论体系、结合国家战略政策、聚焦“人-渔”关系、关注休闲渔业绿色低碳视角、将发展性议题研究作为主线,以期推动休闲渔业理论体系更新,从而为休闲渔业政策制定和产业现代化提供更好的经验支持。

  • 海洋海岸与海岛旅游
    刘畅, 游上, 伍世代, 陈晖莉, 隽雨仙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4): 631-643. doi: 10.12342/zgstly.20210075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75

    构建滨海民宿集聚区选址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引导滨海旅游业转型发展和保护海岸生态环境的基础工作。从已有文献和专家访谈中提取55个滨海民宿集聚区选址评价候选指标,采用Q方法,构建了包括经济环境、旅游发展、平台条件、运营条件、地理环境以及支持设施等6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的民宿集聚区选址评价指标体系。与已有研究比较,滨海与内陆民宿集聚区选址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基本一致;由于滨海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用地矛盾更为突出,滨海地区“运营条件”“地理环境”等指标的权重明显高于内陆地区。评价体系一级指标中“经济环境”权重最大、“支持设施”权重最小,二级指标中“合理的旅游及相关规划”最为重要、“专业人才吸引力”权重最小,反映了滨海旅游发展的相对滞后性。本研究可为滨海地区旅游业发展布局、民宿集聚区选址开发和民宿从业者投资建设等决策提供参考。

  • 海洋海岸与海岛旅游
    刘佳, 高峰, 张生瑞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4): 644-657. doi: 10.12342/zgstly.20210067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67
    PDF全文 (4202) HTML (782)   可视化   收藏

    把握影响游客感知价值的关键因素,有助于促进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提升。以广西北海银滩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研究区域,采用携程旅行网北海银滩游客网络评论资料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构建包括5个主范畴和18个对应范畴的滨海游客感知价值影响因素模型,并运用复杂系统的决策实验和评估实验法(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DEMATEL)模型构建滨海游客感知价值影响因素的关系矩阵,识别影响滨海游客感知价值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资源和环境、管理和保护、设施和服务、情感和成本价值构成了滨海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价值的重要维度,天气条件、海滩规模、海滩管理和保护、游客愉悦感、游客娱乐体验项目、旅游基础设施及服务是影响滨海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价值的关键因素。据此提出促进我国滨海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价值提升的相关建议。

  • 旅游知识百科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4): 658-660.
  • 冰雪旅游
    董锁成, 李宇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6): 827-828.
  • 冰雪旅游
    董锁成, 李宇, 厉静文, 夏冰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6): 829-845. doi: 10.12342/zgstly.20210108 cstr: 32078.14.zgstly.20210108

    随着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和“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国冰雪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冰雪旅游迅猛发展,已成为北方地区冬季旅游的新兴动力产业。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冰雪旅游研究进展,基于中国目前冰雪旅游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冰雪供给产业链短小,效益低下,对相关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效应弱小的现状,针对冰雪旅游研究的不足,从大冰雪资源、大冰雪消费、大冰雪产业、大区域布局、大系统协调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大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模式,提出发挥多要素综合驱动、广泛联动的冰雪旅游对冰雪体育竞赛表演、冰雪文化创意、冰雪装备制造、冰雪教育培训、冰雪休闲娱乐等核心主导产业和相关辅助产业的联动作用,通过产业间广泛的经济技术联系和前向、后向、横向的联动,以及产业和区域间投入产出效应,构建大冰雪旅游产业体系,培育大冰雪旅游全产业链,构建大冰雪旅游产品体系,塑造特色冰雪文化品牌,促进大冰雪旅游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格局的形成,满足游客不断增长的大冰雪旅游消费需求,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协调的高质量发展。研究结论丰富和拓展了冰雪旅游的内涵及外延,可为中国冰雪旅游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 冰雪旅游
    吕宁, 黄迪, 王欣, 冯凌, 王金伟, 刘霄泉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6): 846-857. doi: 10.12342/zgstly.20210104 cstr: 32078.14.zgstly.20210104

    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号召与北京冬奥会历史机遇下,我国冰雪运动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冰雪运动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具有高度耦合性的特点与现实需求,本文从产业融合理论角度出发,对北京市冰雪运动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环境支持力、市场需求拉动力以及市场供给推动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在动力对接形式与特点的不同机制作用下,北京市冰雪运动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基本形成了延伸式、渗透式以及重组式3种融合发展模式,并催生出一系列新业态;同时为进一步加强两大产业的延伸融合、渗透融合以及重组融合提出了融合路径建议。

  • 冰雪旅游
    李宇, 褚昕阳, 李飞, 董锁成, 张宁慧, 赵敏燕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6): 858-868. doi: 10.12342/zgstly.20210100 cstr: 32078.14.zgstly.20210100

    全球滑雪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和空间格局不均衡的总体特征。本文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基于滑雪总人次、滑雪场数量、滑雪场提升设备、冬奥会举办地4个表征性指标,进行全球滑雪产业时空演化分析。结果表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仍为全球滑雪产业的主要集聚区,其次美洲和东亚发展迅速;全球滑雪场提升设备水平整体呈现不断优化趋势;冬奥会对全球滑雪产业发展的影响明显,冬奥会举办地由核心区域西欧向东亚移动;新冠疫情对全球滑雪产业产生了一定冲击,2020年全球滑雪总人次较2019年下降17.1%。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中国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建设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积极筹备冬奥会迎接各国参赛等举措,将有效缓解新冠疫情对全球滑雪产业的负面影响,促进全球滑雪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加速东亚地区成为全球滑雪产业的增长极。

  • 冰雪旅游
    把多勋, 王储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6): 869-883. doi: 10.12342/zgstly.20210106 cstr: 32078.14.zgstly.20210106

    西北五省区冰雪资源丰富、冰雪运动历史悠久、冰雪文化厚重,具备优越的冰雪旅游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本文以2019年西北五省区125个滑雪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和不均衡指数等方法,分析滑雪场空间布局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西北五省区滑雪场呈“双核心、集聚化”的空间格局特性,2个高密度区域分别为陕西中部和新疆北部地区;空间自相关性较明显,冷热点分布呈现“西北和东南热,中部区域较冷”的非随机性分布特点。(2)西北五省区滑雪场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供给维度的核心影响因素是冰雪资源禀赋条件、交通可达性基础,消费维度的核心影响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辐射与消费市场。据此建议西北五省区应以中国冰雪旅游新发展极为战略目标,构建“多点连片”空间发展结构,放大核心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建造多要素融合发展新模式,强化区域协作与联动发展,塑造国际化冰雪旅游品牌。

  • 冰雪旅游
    郭珂歆, 李富佳, 程昊, 董锁成, 李宇, 张梦菡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6): 884-896. doi: 10.12342/zgstly.20210099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99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是实现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关键支撑。京张冬奥会的筹办在推动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完善的同时高效整合了京张冰雪产业优势,为后冬奥时代的京津冀整体要素流动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应用空间网络分析(Spatial Design Network Analysis, sDNA)和空间统计分析模型,在定量分析冬奥会对京张交通网络通达性综合水平提升程度基础上,系统评估冬奥会道路体系建设对提升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作用。结果表明冬奥会道路体系建设后区域交通格局得到显著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张北地区交通网络体系得到优化和扩展,形成了以京张铁路为核心的主要交通通道,张家口正式融入首都一小时生活圈,有效改善了京津冀原本较为松散的路网结构。(2)京津冀节点城市功能性增强,衡水市、秦皇岛市、沧州市和张家口市交通通达性显著提升,延庆和张家口市交通中心性地位得到有效抬升。(3)京津冀交通体系重点发展区域由“京石保”向“京唐秦”转移,不断放大并深入到河北腹地,有效推动了京津冀空港、海港、陆港一体化发展及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进一步的优化对策与建议为:紧密市级与乡镇尺度上的交通联系,提升全局路网通达能力;优化京张交通网络结构,承接“非首都功能”转移,延续冬奥会道路体系综合效益;细化完善冀北、冀南地区交通网络,加强京承、京秦主通道建设等。结果将为科学规划和完善后冬奥时代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格局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 冰雪旅游
    李飞, 张克, 杜柏锋, 厉静文, 李宇, 董锁成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6): 897-907. doi: 10.12342/zgstly.20210105 cstr: 32078.14.zgstly.20210105

    冰雪旅游的生态化发展,是国家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于三北区域开发与振兴、美丽中国建设、保障冬奥会圆满举办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研究基于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分析了冰雪旅游生态化发展范畴及其生态环境依赖性,评估了冰雪旅游区域生态足迹以及生态环境影响机制。研究显示:中国冰雪旅游发展迅速且生态化趋势明显,但仍存在突出问题;冰雪旅游开发总体上表现为生态盈余,但部分重点地区处于生态赤字状态,超过了冰雪旅游接纳能力上限;部分重点冰雪旅游区域仍处于经济-环境曲线拐点左侧,生态环境压力可能将呈现高发态势。本文还探索提出了冰雪旅游生态化发展路径,强调亟待展开冰雪旅游的国土空间管控和生态化创新系统建构。

  • 冰雪旅游
    董锁成, 程昊, 许双杰, 李富佳, 张梦菡, 厉静文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6): 908-925. doi: 10.12342/zgstly.20210110 cstr: 32078.14.zgstly.20210110

    俄罗斯是冰雪运动大国,滑雪旅游活动在俄罗斯拥有悠久的历史。俄罗斯的环贝加尔湖地域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地貌类型独特,滑雪旅游已经成为该区域冬季最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本文以俄罗斯环贝加尔湖五大滑雪旅游区为研究对象,建立冰雪旅游区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定量评估模型,科学评估环贝加尔湖冰雪旅游区综合竞争力水平。研究发现:(1)索博利纳亚(Соболиная)滑雪旅游区的竞争力优良,比奇亚(Бычья)和伊斯特兰(Истлэнд)滑雪旅游区竞争力中等,达万(Даван)和马迈(Мамай)滑雪旅游区竞争力薄弱,区域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影响综合竞争力评价水平的关键要素;(2)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以索博利纳亚滑雪旅游区为核心,打造国际绿色、低碳冰雪旅游示范区及中蒙俄经济走廊国际冰雪旅游特区等发展对策。研究结论可为环贝加尔湖冰雪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提升和区域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为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模式完善和中俄冰雪旅游产业跨境国际合作提供借鉴参考和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