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新冠疫情下的旅游
    唐承财, 张宏磊, 赵磊, 杨媛媛, 魏歌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1): 169-183. doi: 10.12342/zgstly.20220011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11
    PDF全文 (2992) HTML (3353)   可视化   收藏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深入探讨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应对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本文从居民出游意愿、场所空间容量、市场经营主体、旅游政策等供需关系方面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研究表明:(1)疫情对居民出游消费信心、意愿和能力造成较大影响,但潜在出游需求仍然存在。(2)疫情对旅游地空间环境造成较大物理和心理压缩,与旅游关联紧密的文化产业、娱乐业的生产空间容量也受到了间接影响。(3)疫情对旅游产业链、旅游市场主体经营等方面造成了全面且深远的影响。(4)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旅游政策供给以“流动管制”和“行业纾困”并重为主。面对疫情的持续影响,建议着重从组织响应、空间响应和企业韧性3个方面进一步强化旅游业应对能力,即:完善业外支撑、业内驱动、业界保障的三位一体组织响应体系;构建旅游目的地(点)-连结(线)-网络结构(网络)的三级协同空间响应机制;从企业组织、产品服务、管理和营销、市场品牌、员工心理等5个方面加强旅游企业韧性建设,以增强中国旅游业恢复发展能力。

  • 研究综述
    王姣娥, 李涛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1): 1-15. doi: 10.12342/zgstly.20220005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05
    PDF全文 (1365) HTML (2117)   可视化   收藏

    科学认知中国交通与旅游融合(交旅融合)研究发展脉络与未来趋势,促进理论与方法创新,对交通强国背景下实现交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国内交旅融合研究文献数量日益增多,研究主题进一步丰富与深化,并呈现出多学科深入交叉特征,整体上经历了1998—2006年的起步探索、2007—2014年的快速发展和2015年以来的繁荣发展3个研究阶段。相关研究主题主要涉及(1)旅游交通设施布局与可达性评估;(2)航空运输与旅游发展交互作用;(3)高速铁路与区域旅游空间格局重塑;(4)旅游流与游客出行行为分析;(5)疫情扰动下的旅游交通出行特征;(6)交融融合发展路径与产品设计。基于学科发展需求与趋势,未来我国交旅融合研究应重点关注:(1)交旅融合高质量协同发展研究理论创新;(2)交通与旅游信息技术交叉集成研究;(3)面向交旅融合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适配性研究;(4)高速交通对旅游地域系统的重构研究;(5)大数据支撑下的游客交通出行行为规律研究;(6)旅游交通资源环境效应评估;(7)交旅融合产品设计理论与实践。

  • 前沿探讨
    唐承财, 查建平, 章杰宽, 陶玉国, 王立国, 王露, 韩莹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4): 471-497. doi: 10.12342/zgstly.20210084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84
    PDF全文 (2510) HTML (1326)   可视化   收藏

    积极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和坚决贯彻党中央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目标是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本文在评估1990—2020年中国旅游业碳排放状况基础上,预测2021—2060年中国旅游业碳排放,分析中国旅游业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挑战、任务与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旅游业碳排放可分为4个阶段;碳排放结构特征显著,旅游交通及休闲度假是碳排放主体;旅游消费需求增长趋势下唯有以低碳情景推进,方能在2030—2035年间实现旅游业碳达峰,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减缓阻力。(2)中国旅游业实现“双碳”目标面临旅游碳排增速快、全球气候变化威胁、碳排放边界模糊、品质化旅游需求旺盛、减碳技术不足5大挑战;必须从宏观-产业、中观-目的地与企业、微观-游客3个维度确定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任务;坚守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尊重规律、推广科技、差异化实现5大发展原则。(3)高质量发展下中国旅游业“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应从供给侧、消费端、政策支撑3方面突破,在供给侧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加大减碳技术投入、增强碳汇能力,在消费端促进旅游消费主体、消费场所、服务组织的减碳全面响应,在政策支撑加快完善低碳政策、鼓励低碳政策创新。本文立足中国旅游业实现“双碳”目标的研究前沿,初步建立了旅游“双碳”理论,丰富了低碳旅游理论,可为高质量发展下中国旅游业“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决策参考。

  • 生态旅游研究传承与发展
    林明水, 李春莹, 王甫园, 甘萌雨, 伍世代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1): 111-126. doi: 10.12342/zgstly.20210003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03
    PDF全文 (2974) HTML (1453)   可视化   收藏

    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带来了技术进步和不可逆转的环境变化,传统村落转型发展势不可挡。如何在保存和延续自身文化基因的同时,又能重构文化生态以适应新环境变化,避免产生多元化文化生态失衡问题,是新时期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的核心任务。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在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研究相关文献,结合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制度与实践,从文化和生态系统耦合的视角,全面梳理传统村落文化生态概念体系,深化和完善传统村落文化生态适应性内涵、文化生态系统演进过程、文化生态平衡调控和文化生态适应性管理等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提炼传统村落文化特质与文化核心的思路、评价传统村落文化生态适应性的方法和优化传统村落文化生态区域系统性保护与利用的模式,以期系统地解决传统村落文化生态失衡问题,从而推进文化生态学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在地化研究,有助于中国乡村振兴路径和模式的落地与推广。

  • 旅游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葛全胜, 钟林生, 陆林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1): 1-10. doi: 10.12342/zgstly.20210034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34
    PDF全文 (2736) HTML (954)   可视化   收藏

    1978年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呈现“理论框架逐渐完善、应用研究不断加强、研究方法更加成熟、新技术应用广泛、多学科综合研究、国际学术交流扩大”等发展特征。基于旅游地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态势,结合国家和社会需求,本文探讨了新时期中国旅游地理学需要重点关注的科学议题,包括旅游地域系统时空格局及其演变、差异化自然人文环境下的旅游业发展机制、旅游业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资源保护利用、旅游客流和行为地域规律与新发展格局、旅游业与区域发展的时空关系和制衡机制、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地理因素、旅游地域多源信息融合与决策支持系统构建。

  • 生态旅游研究传承与发展
    陈田, 虞虎, 王甫园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1): 78-94. doi: 10.12342/zgstly.20210001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01
    PDF全文 (975) HTML (1267)   可视化   收藏

    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国土空间保护利用、美丽中国等重点生态文明工程建设的重要载体。本文对生态旅游发展研究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迈向可持续发展目标下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领域。研究认为:生态旅游对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实现具有多维促进作用,大众生态旅游在现代化管理制度、技术规范和生态文明的中国话语体系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当代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具有与以往国外后工业化时期生态旅游完全不同的时代特点,外部环境和关联要素正在不断促使生态旅游发展寻求新的发展路径。自然生态、地域功能、承载能力和经济发展共同勾画出当代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图景,未来研究需要建立以资源环境容量为底线、以生态游憩机会图谱和时空匹配为规律、以空间治理和现代化管控为提升、以强约束低损耗的政策和技术标准为配套的四位一体发展体系,从而为中国实现生态环境严格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多元目标提供支撑。

  • 彭红松, 刘晗, 尚晓艳, 钟士恩, 章锦河, 虞虎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2): 220-236. doi: 10.12342/zgstly.20220019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19
    PDF全文 (1748) HTML (1338)   可视化   收藏

    尽管旅游业被视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的重要工具,但很少有研究系统梳理相关文献,导致我们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知识缺口不明确。文章以2015—2021年Web of ScienceTM数据库收录的82篇旅游类SSCI期刊文献为样本,旨在通过梳理旅游学术共同体对2030年SDGs的研究响应,揭示研究发展脉络与学术热点,并启发未来研究方向。结果发现:(1)旅游衔接2030年SDGs研究已得到旅游学术共同体的积极响应,总体经历了初期探索和快速发展两个阶段;(2)研究热点集中在旅游与消除贫困(SDG 1)、良好健康与福祉(SDG 3)、性别平等(SDG 5)、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 6)、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SDG 7)、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SDG 8)、减少不平等(SDG 10)、负责任消费和生产(SDG 12)、气候行动(SDG 13)、和平正义(SDG 16)等10个方面;(3)旅游业既是落实2030年SDGs的积极贡献者,但也面临诸多潜在挑战与外部威胁;(4)未来需重点拓展旅游衔接SDGs的研究框架,审视旅游对SDGs的贡献与挑战,厘清旅游影响SDGs的权衡与协同,观照旅游衔接SDGs的情境因素。

  • 陆文镔, 钟士恩, 吕甜, 张楚怡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4): 570-584. doi: 10.12342/zgstly.20230067 cstr: 32078.14.zgstly.20230067
    PDF全文 (1267) HTML (1640)   可视化   收藏

    移动互联网时代,旅游目的地之间出现新的短视频营销竞争格局和态势。已有研究尚未对短视频中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系统性研究。从短视频之于人的生活经验和存在意义出发,本研究以江南水乡乌镇为例,在抖音上分别选取热门的官方短视频和网红短视频各4个,运用网络志和实地调查等综合性方法,试图对短视频中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主题分析。结果表明:(1)从构成要素来看,无论是官方视频,还是网红视频,都极为强调乌镇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OUV)、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本主义色彩;而官方视频又融入“家”的元素。(2)从主题意义来看,乌镇被表征为一个自然风光秀丽的世外桃源,拥有独特人文色彩的异质空间,能够让人静下心来的乡愁圣地。(3)从目的地形象的生产机制而言,官方视频强调“建构的本真性”,其落脚点是“美”;而网红视频则强调“客观的本真性”,其落脚点是“真”。本研究为影像数据分析提供了一个可行性的“构成要素+主题意义+本真性”分析框架:以帧作为视频影像数据构成要素的分析单元,以主题意义作为视频影像数据的阐释目标,以本真性作为影像数据分析绕不开的基本话题。从实践意义指出,相较于官方渠道而言,旅游管理者需要重视网红在当代短视频旅游营销中的价值和角色。

  • 章锦河, 苏杨, 钟林生, 吴承照, 张玉钧, 李鹏, 薛华菊, 徐菲菲, 张宏梅, 张香菊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2): 189-207. doi: 10.12342/zgstly.20220071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71
    PDF全文 (1608) HTML (1199)   可视化   收藏

    国家公园科学保护与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国家公园体制建设面临的重大实践需求和重要科学议题。在阐释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围绕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生态旅游、特许经营、保护模式、解说系统、生态产业、社区参与、管理体制等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思考与跨学科对话。分析认为:(1)科研支撑是国家公园科学保护与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石;(2)生态旅游是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其必要条件是要素支撑体系、特许经营制度和关键政策突破;(3)特许权和特许经营制度是保护机制,从旅游特许经营走向社区特许经营、生物科技特许经营、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区域联合特许经营等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4)社区参与是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渠道拓展、能力提升、共建共享是提升社区参与质量的重要方式;(5)文化服务是国家公园多元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科学的解说系统、建设实体平台和虚拟平台,有利于促进文化服务的供给及其社会文化价值的实现。

  • 冰雪旅游
    伍斌, 刘津成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6): 938-952. doi: 10.12342/zgstly.20210102 cstr: 32078.14.zgstly.20210102
    PDF全文 (1280) HTML (1329)   可视化   收藏

    历史经验表明,冬奥会对举办国的滑雪产业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在北京冬奥会即将举办之际,对后冬奥时代中国滑雪产业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中国滑雪产业经历了市场萌芽期、初步发展期、快速扩张期、高质量发展期4个阶段。新冠疫情对滑雪产业造成了短期负面影响,但并未改变其长期向好的态势。北京冬奥会从政策、场地设施建设、投融资以及滑雪人口等方面,对中国滑雪产业的供给侧与需求侧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后冬奥时代,中国滑雪产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政策红利、滑雪消费年轻化、产业发展标准化等趋势明显加强。预计2030年中国滑雪人次将达到5 700万,滑雪市场将逐步由初级体验市场过渡到以北京-崇礼、吉林市、长白山-通化、哈尔滨-亚布力、阿勒泰五大滑雪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的休闲度假市场,此后较长时期内中国滑雪产业将进入主要由需求侧拉动的稳定发展期。

  • 吴殿廷, 郭来喜, 刘锋, 刘宏红, 王彬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4): 533-549. doi: 10.12342/zgstly.20210094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94
    PDF全文 (1084) HTML (1332)   可视化   收藏

    旅游业是中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建设旅游强国是中华崛起的重要方面。本文从世界旅游强国的经验分析入手,考察了中国旅游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中国特色世界旅游强国的内涵、目标和战略举措。中国具有超大地域与超多样性自然景观、超长历史与超多样化文化景观、超大人口规模与经济总量、越来越好的社会外向度与人文环境以及逐渐成熟且已进入良性循环状态的旅游业,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现实可行。但也面临巨大挑战,需要政界、业界和学界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积极借鉴旅游强国经验,完善涉旅法律法规;建设高效有力的旅游业发展机制,加强文旅融合,做强"旅游+",做大"+旅游";坚持产城互动和区域协同;用数字技术手段发展智慧旅游;充分调动海内外有利因素打造大中华旅游品牌;尽快遴选和建设一批世界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和世界旅游城市,确保国家"十四五"旅游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 旅游新业态
    张书颖, 刘家明, 朱鹤, 张香菊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2): 203-216. doi: 10.12342/zgstly.20210012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12
    PDF全文 (897) HTML (1206)   可视化   收藏

    线性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遗产类型,随着人们对遗产完整性不断深入的理解以及遗产活化利用理念的发展,线性文化遗产旅游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因此,树立线性文化遗产意识,把握线性文化遗产特征,是推进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世界遗产名录》中收录的线性文化遗产为基础数据,对线性文化遗产的类别与列入标准、资源组合模式和核心区与缓冲区等典型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从旅游空间演化和旅游活化路径两方面总结其对旅游利用模式的影响,以期为线性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线性文化遗产旅游空间结构发展过程遵循“增长极”演化规律,并在遗产文化分层上表现出不同的利用方式和活化路径。

  • 研究综述
    王灵恩, 李浚硕, 崔家胜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3): 358-373. doi: 10.12342/zgstly.20210116 cstr: 32078.14.zgstly.20210116
    PDF全文 (756) HTML (1110)   可视化   收藏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举办为我国寒地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重要历史机遇,“寒地冰雪经济”逐渐成为新时代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采用归纳总结方法,通过资料和文献梳理,尝试全面解析寒地冰雪经济的科学内涵和产业特征,并分析我国寒地冰雪经济的演进历程及发展路径。研究认为,寒地冰雪经济是以寒地冰雪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的系列经济活动,具有资源空间地域性强、季节特征鲜明、产业边界模糊、产业关联度高、产业带动性强、产品功能形态多样六方面特征;在历经探索、启动和高速发展3个阶段后,我国寒地冰雪经济逐渐进入新的成熟发展阶段;结合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背景,我国寒地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当从局部区域尺度和全国尺度两个大方面分别实现突破。本研究尝试为学界和业界科学认知寒地冰雪经济、推动寒地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 休闲街区旅游
    汤娟, 汪德根, 王莉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1): 78-94. doi: 10.12342/zgstly.20220113 cstr: 32078.14.zgstly.20220113
    PDF全文 (212) HTML (1058)   可视化   收藏

    消费转向下场景文化价值具备集聚创意人群、促进空间转型发展的功能。识别历史文化街区场景文化价值有利于促进街区空间活力提升、推动城市更新发展。本研究基于场景理论,利用扎根理论研究手段,在实证研究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上,构建适用于历史文化街区场景文化价值识别方法,研究结果显示:(1)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场景领袖魅力突出、传统要素凸显,形成迷人的本土化体验性空间;(2)历史文化街区场景文化价值可通过合法性、戏剧性、真实性等3大维度的25个指标进行识别;(3)历史文化街区场景舒适物涵盖自然景观、有形文化和消费娱乐设施等3类,其与环境氛围分别构成场景的“形”与“韵”,经由感知/认知、消费、个人信息加工处理转换为“感”,即个体情感记忆,进而识别场景文化价值。研究通过场景文化价值识别过程丰富场景理论在历史文化街区这一特定空间的应用,也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衡量其场景特征与规划定位之间的差异程度提供参考。

  • 海洋海岸与海岛旅游
    周彬, 徐金铭, 虞虎, 金建英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4): 548-566. doi: 10.12342/zgstly.20210005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05

    海岛旅游是国际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深入分析国际海岛旅游研究的演化脉络和重点领域,对于提升“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的海岛旅游研究水平,促进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以Web of ScienceTM为数据源,使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 软件对2000—2019年的1 511篇英文海岛研究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图谱分析,揭示研究发展脉络与研究热点。结果显示:(1)海岛旅游研究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2000年以来可以划分为缓慢发展、稳步发展和快速发展3个阶段,研究内容从关注海岛旅游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逐渐转向海岛旅游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2)国际海岛旅游研究具有市场依赖性和资源依托性特征,研究区域和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发达国家或海岛资源丰富国家,三位高引频次最高学者为Gossling、Hall和Scheyvens,发文期刊集中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海洋海岸科学和旅游学3个领域;(3)海岛旅游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海岛旅游地资源环境、海岛旅游与全球气候变化、海岛旅游市场、海岛旅游经济影响、海岛旅游社区、海岛游客消费行为、海岛旅游规划与管理、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中国海岛旅游研究应在借鉴国际海岛旅游研究方法和成果基础上,完善海岛旅游理论与研究方法,加强海岛旅游资源与环境,海岛可持续旅游,海岛经济与文化影响,海岛游客消费行为等领域的研究。

  • 边境旅游
    王桀, 苏季珂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3): 399-415. doi: 10.12342/zgstly.20220017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17

    边境旅游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强化跨境旅游合作的主要手段,深入分析国际边境旅游研究脉络与研究热点,对促进富民兴边、睦邻安邦及对接国际国内旅游“双循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以1995—2021年发表的1 124篇SSCI英文文献为基础,对边境旅游研究领域的时间分布、关键词突现、聚类特征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英文文献中对边境旅游的研究可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与创新阶段;主要研究议题包括边境旅游吸引物、边境旅游影响、边境旅游安全及跨境旅游合作;边境旅游研究趋势发生两大转变,一是研究视角从单一向多元转向,二是理论探索从功能说向效应说深入。建议国内对边境旅游的研究应结合国家战略拓展边境旅游研究议题,强调中国边境旅游特色的同时贡献“中国智慧”。

  • 海洋旅游
    翟淞, 吕宁, 李烨, 房俊晗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5): 848-860. doi: 10.12342/zgstly.20220059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59
    PDF全文 (1717) HTML (976)   可视化   收藏

    旅游线路受供需双方旅行成本、旅游者体验感和目的地交通的影响。传统旅游线路设计主要采用基于目的地之间空间距离的蚁群算法。本研究结合帕累托最优模型,综合考虑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空间距离、天气状况和交通状况等多种因素,提出改进型蚁群算法的多目标最优旅游线路规划设计方法。通过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实验进行检验,固定旅行时长,从空间距离、交通体验指数和游览体验指数(基于天气状况)角度对改进后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以多个旅游城市(景点)为对象的试验中,传统蚁群算法为了获得最短距离,大量牺牲了其他两项指数的优化;改进后的蚁群算法虽然增加了线路距离,但使旅游者获得了多项旅游体验,验证了帕累托最优模型下多目标最优旅游线路规划设计的有效性。

  • 于鹏, 章锦河, 侯兵, 张宏梅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2): 251-263. doi: 10.12342/zgstly.20220028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28

    旅游发展是国家公园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路径与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的重要体现,周边社区居民是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与旅游发展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之一,其生活质量影响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本文利用黄山风景区门户社区居民调查数据,探讨了处于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和巩固阶段等不同旅游生命周期阶段的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差异及其成因。研究表明:(1)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的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差异显著,居民生活质量随社区旅游发展阶段演进而提升的现象具有滞后效应;(2)居民生计资本对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差异性;(3)随着社区旅游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处于主导地位。

  • 遗产旅游
    马小宾, 章锦河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4): 550-565. doi: 10.12342/zgstly.20220031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31
    PDF全文 (137) HTML (1016)   可视化   收藏

    世界遗产地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挖掘国外游客的世界遗产目的地形象认知,有助于实现旅游的跨文化交流功能和目的地的国际化发展。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为案例地,通过获取TripAdvisor网站的评论数据,从主题词、语义网络、句子情感等粒度角度,展开国外游客对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的形象认知研究。结果表明:(1)国外游客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认知包括整体形象、语义网络形象和情感形象3个维度,遗产景区的跨文化交流得到实现,积极情感占据主导,表达了国外游客对苏州园林的喜爱和满意程度。(2)国外游客主要关注到世界文化遗产的景观、体验、空间符号和服务等方面,同时关注敏感度存在差异,呈现出体验>景观>服务>空间符号的特征。(3)核心吸引物差异会导致国外游客对世界文化遗产构建的认知网络差异。

  • 生态旅游研究传承与发展
    李姝晓, 程锦红, 程占红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1): 141-158. doi: 10.12342/zgstly.20200007 cstr: 32078.14.zgstly.20200007

    低碳旅游研究是气候变化背景下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和关键领域。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CSSCI及CSCD数据库中关于低碳旅游的文献为基础,利用CiteSpace软件、Alluvial Generator程序、Excel统计功能进行国内外低碳旅游研究的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国外低碳旅游研究起步时间早,始于系统外部与旅游业相互作用视角,以生态环境和工程技术学科为基础,主要为了解决“碳中和”等现实问题,已形成固定的区域性合作网络;国外研究以定量研究为基本范式,其关键文献全部围绕旅游碳排放的测算,且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减碳体系。而国内低碳旅游研究与国外的快速发展时期相吻合,是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角度开展研究,依附于旅游及经管类学科,尚未形成固定的合作网络;国内研究在概念理论的定性研究方面优于国外,但整体研究视角较为单一且未形成完整体系,其关键文献包含基础概念、理论体系、碳排放测算、影响因素分析等诸多方面。

  • 热点跟踪
    张芸祯, 李力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1): 65-83. doi: 10.12342/zgstly.20210126 cstr: 32078.14.zgstly.20210126

    近几年中国星空旅游市场快速崛起,然而国内学术界对这一旅游新业态的研究明显不足。本文采用传统的文献分析方法,对国际暗夜星空旅游的发展脉络与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发现:(1)在全球暗夜保护运动的推动下,星空的旅游价值得到发掘,暗夜星空体验项目在西方国家已趋于成熟;(2)国际暗夜星空旅游的实证研究于2011年起步,文献数量持续上升,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同步发展,但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3)通过分析与对比天文旅游,本文界定了暗夜星空旅游的概念并探讨了暗夜星空旅游的主要特征;(4)国际暗夜星空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光污染测量与暗夜星空旅游发展、暗夜星空旅游发展效益、暗夜星空旅游体验及其影响、暗夜星空目的地的旅游发展4个方面。对于正处在萌芽成长期的中国星空旅游而言,国际研究成果为此旅游新业态的发展与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促进国内学者结合本土暗夜星空旅游市场展开具体的实证研究,逐渐建立暗夜星空旅游研究的中西对话。

  • 生态旅游研究传承与发展
    钟林生, 李猛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1): 95-110. doi: 10.12342/zgstly.20210010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10
    PDF全文 (1361) HTML (723)   可视化   收藏

    生态旅游是旅游研究中的重要分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影响和培育下,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选取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对高关注度文献、关键词、作者、期刊特征进行了分析,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结合生态旅游实践发展,将中国生态旅游研究划分为3个阶段,探索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涵和理念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研究热点主要有自然保护区域、生态旅游发展和生态建设等,深化阶段的研究主题更丰富,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战略的联系更紧密。最后,从基础理论与研究框架构建、生态旅游地健康价值与知识内涵、典型地域系统性研究、市场规律与培育、生态旅游影响及其演化规律、与地域文化互动融合、管理技术与社区参与7个方面对未来中国生态旅游研究趋势进行了预测。

  • 旅游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Sin Harng Luh, 徐红罡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1): 66-77. doi: 10.12342/zgstly.20210038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38
    PDF全文 (1279) HTML (573)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旅游业是极富韧性的产业。在过去几十年中,旅游业虽然遭受了许多打击,但是依然呈现增长的态势。国际旅游地理研究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2020年以来的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旅游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旅游地理研究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本文对近十年来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进行了回顾,探讨在Covid-19影响之下,该学科于未来几十年中主要关注的问题。本文指出即便在全球疫情的严峻形势下,旅游地理方面长期关注的许多关键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旅游的影响、作用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系,旅游与气候变化,近几十年及未来几十年旅游的地理尺度变化等。疫情影响下,旅游地理会更多地关注如何实现“更好的旅游业”、迅速崛起的旅游服务数字化和社交媒体对旅游业的影响以及旅游业的韧性。从与地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相比被边缘化,这场全球疫情以多种方式表明,休闲和旅游业从来都不是边缘产业,而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它不仅有助于人们的社会福祉,也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 新冠疫情下的旅游
    陈钢华, 李默涵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1): 114-124. doi: 10.12342/zgstly.20220012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12

    旅游者行为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旅游学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在全球旅游业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挑战时,英文期刊上与新冠疫情相关的旅游者行为研究也与日俱增。虽然英文学界对与新冠疫情相关的旅游研究有过零星的、整体上的批判性思考,但鲜见对旅游者行为这一具体研究领域最新进展和实质贡献的讨论。基于对8种旅游类英文SSCI期刊截至2021年8月31日所载83篇论文的分析,本文回顾了与新冠疫情相关的旅游者行为研究进展,并评价了这些研究的实质贡献。从研究主题看,现有文献集中在“风险感知与出游意向”“旅游购买决策”“实际旅游中的行为与体验”和“对技术的态度”等四个方面。从研究取向看,定量研究占主导;与之相对应的是,问卷调查是主要的数据收集渠道。虽然大部分研究明确提及使用了某种或某几种理论,但主要是应用现有理论来提出所假设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或解释新冠疫情背景下新的旅游消费现象,并未对现有理论框架、概念做出重大改变。未来的研究还应该考虑运用定性方法、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实验法,挖掘、识别、验证新冠疫情作为公共健康危机的独特属性以及与之关联的独特的旅游者行为和旅游消费现象,以期更好地实现概念化、理论化,并在中国特色的疫情防控实践中,更好地实现与新冠疫情有关的旅游者行为研究的本土化。

  • 热点跟踪
    黄向, 陆李莎, 洪毅娜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1): 49-64. doi: 10.12342/zgstly.20210092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92

    “网红民宿”是近年来旅游住宿业在社会生活网络化趋势中诞生的新现象,“名宿”的网红气质有哪些构成要素,其如何影响游客的购买意愿是本文的研究内容。首先基于网络社区“小红书”上关键意见领袖有关网红民宿的笔记,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探索民宿构成网红气质的要素,其次是开展了问卷调查,以收集的556份问卷调查数据来验证这些要素对网络口碑和游客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1)民宿配置、风格设计、周边环境、直观印象、心理感受和出游形式是民宿构成网红气质的要素;(2)民宿网红气质要素积极影响游客对民宿的购买意愿;(3)“网络口碑”在民宿网红气质要素积极影响游客购买意愿中起完全中介或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丰富了民宿领域的网络口碑研究相关理论和实践。

  • 研究综述
    刘佳, 侯佳佳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1): 32-48. doi: 10.12342/zgstly.20210125 cstr: 32078.14.zgstly.20210125
    PDF全文 (743) HTML (1064)   可视化   收藏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衡量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参考标准。本文选取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492篇中英文文献为样本,系统回顾和比较近30年中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发展历程、阶段特征与热点演变。研究发现,1992—2020年相关研究成果均呈现增长态势,虽然国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起步较早,但中外研究期均经历了时间跨度不一的三个阶段。在中国学者基于国外研究基础构建承载力约束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探索阶段,国外学者已从理论建构转向研究反思和实践应用。中国研究进入拓展阶段后,研究成果快速增多,初步完成了国外相关理论、方法的借鉴与转化应用;但这一阶段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增速明显放缓,研究热点转向借鉴海洋、管理、心理等学科理论和方法,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第三个阶段,国外研究在新应用实践推动下,理论与方法体系不断系统化,进入开展新应用研究的转型;同期中国学者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不断丰富,旅游环境承载力领域研究与实践的“中国特色”日益突出,中国情境下的国际化研究成果及其影响力不断提升。在人与自然共同体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仍然是旅游地理研究的重点议题,应进一步重视理论系统构建、方法融合创新、时空尺度拓展和多学科交叉研究,为新时期旅游地可持续承载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与决策参考。

  • 海洋海岸与海岛旅游
    勾艺超, 王成金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4): 602-614. doi: 10.12342/zgstly.20210079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79

    邮轮航运网络是特殊的航运网络,除传统航运职能外,还具有旅游休闲职能,这促使航运网络在港口分异、网络结构等方面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港口联系、航线组织等表现出空间聚集性、显著的区域化特征。加勒比海是全球邮轮旅游市场、邮轮航运网络最成熟的航区。本文以加勒比海为例,基于邮轮航运轨迹大数据,采用复杂网络模型识别邮轮港口中心性和划分邮轮港口社区,对区域性邮轮航运网络进行剖析,刻画港口分异格局与网络结构,揭示区域性邮轮航运网络的结构和空间规律。研究发现:(1)加勒比海邮轮港口存在职能分异,划分为大型综合母港、一般母港、一般始发港、核心挂靠港和一般挂靠港5类。邮轮港口空间分布不均,形成了以佛罗里达半岛为核心、东加勒比海为次核心,周围地区为外围的“核心-外围”式空间结构。(2)加勒比海航运网络存在区域化特征,形成了4个港口组团,并形成了两个邮轮航运联系密集的航运通道,构建起加勒比海邮轮航运网络的核心和骨架。(3)这种双核心,多节点的结构有助于航运网络的构建,对中国邮轮旅游的港口建设和航线组织具有借鉴意义。

  • 旅游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陆林, 肖洪根, 周尚意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1): 42-51. doi: 10.12342/zgstly.20210037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37
    PDF全文 (2320) HTML (679)   可视化   收藏

    旅游地理研究的跨文化、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如何推动多元文化、多元学科、多元领域的交叉研究,成为旅游地理研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旅游地理研究的跨文化、跨学科和跨领域视角展开,从宏观层面讨论了旅游地理研究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从学科层面论证了跨学科研究对于旅游地理现象的解释力,从领域层面分析了跨领域研究对于探讨旅游发展新趋势的独特作用。研究表明:中国旅游地理研究的重点应在于坚持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的精神,紧密结合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地理学。

  • 野生动物旅游
    王佳钰, 蔡静, 徐菲菲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5): 720-732. doi: 10.12342/zgstly.20210071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71
    PDF全文 (3800) HTML (766)   可视化   收藏

    人和动物的和谐关系是野生动物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从动物伦理观出发,将网络评论作为数据源,运用文本挖掘、社会网络分析以及IPA模型分析方法,对不同伦理取向野生动物旅游景区的游客具身性体验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不同的伦理取向会影响野生动物旅游景区的运营;(2)在具身理论视角下,野生动物旅游体验是一种涵盖身体性体验、情境性体验与感知性体验的多维、复杂性体验,呈现出三层六个维度的特征;(3)不同伦理取向的野生动物旅游景区因供给方面的差异,游客的体验存在着以感知性体验为主和以身体性体验为主的具身性结构差异。

  • 休闲街区旅游
    许春晓, 郭思莹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1): 152-168. doi: 10.12342/zgstly.20220107 cstr: 32078.14.zgstly.20220107
    PDF全文 (1534) HTML (758)   可视化   收藏

    历史文化街区业态的特征是市场规律的体现。本研究以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实地调研数据为主,网络平台相关数据为辅,对商铺业态分类,从多个视角透视街区业态特征,运用无序多分类逻辑回归,探讨业态类型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历史文化街区商铺业态类型可优化为餐饮、购物、住宿、游览娱乐和其他5个大类15个中类;(2)业态水平空间分布表现出商铺面积规模的插花分布现象和业态两两组合的多样化特点,业态垂直空间分布由低层向高层表现出商铺数量、业态种类递减,商铺面积规模递增,业态多样性弱化、集中性强化的态势;(3)业态空间集聚表现出街巷入口、尽头的垂直分布集聚和商铺面积规模的“集聚-分异”现象;(4)商铺面积规模、街巷类型和集体记忆表征水平变量显著影响业态类型,饮品、小吃、服装、特产、住宿类型业态布局与街巷类型变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特产、饰品、住宿类型业态布局与商铺面积规模变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服装、娱乐类型业态布局与集体记忆表征水平变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 旅游新业态
    戴君虎, 高新月, 刘浩龙, 陶泽兴, 马翔, 曹丽娟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2): 161-175. doi: 10.12342/zgstly.20210041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41
    PDF全文 (2985) HTML (717)   可视化   收藏

    在20世纪80年代应用地理大发展中应运而生的旅游地理学,因发展历程尚短、理论方法体系不十分健全和完善,对持续快速发展的旅游业支撑乏力,迫切需要从相邻学科吸收养分。物候学与旅游地理学交叉性质明显,可多方面支撑其发展。本文系统梳理了物候学对旅游业的学科支撑作用、具体实践应用领域、服务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6个维度以及气候变化对物候旅游资源和相关行业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物候概念有助于系统整合旅游系统中自然、人文和社会要素的相关旅游资源,而物候学应用亦可有效提升区域旅游业的服务支持子系统、交通子系统以及医疗健康子系统的效用;(2)物候学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实践应用主要涉及利用植物季相进行景观设计、观赏季划分与观赏期预报、体验类生态旅游活动的时间规划、花粉浓度预报与冰雪灾情预警以及旅游线路设计五大方面;(3)物候学可在要素、行业、过程、时空、方位和部门6个维度上服务于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4)物候旅游资源和相关产业对于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相关研究人员在未来应注重气候变化对其的风险影响研究,深入分析游客感知、行为反应所受影响,并积极参与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以及行业报告编制。从学科发展和产业应用的角度讲,物候学可为旅游学的研究提供自然科学的理论支撑,也为当今气候变化背景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 研究综述
    蔡智莉, 秦兆祥, 张薇, 刘卉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1): 16-31. doi: 10.12342/zgstly.20210083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83

    地方感研究是人地关系调整过程中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和关键领域。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旅游地方感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以期厘清该话题的研究脉络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建议。研究发现:(1)国内旅游地方感研究起步较晚,发文量呈“上升-稳定”趋势,大致形成了理论导入(2007—2010年)、议题扩展(2011—2015年)、本土创新(2016—2020年)3个阶段。(2)旅游地方感研究视野与内容越来越多元、丰富,研究热点较集中于地方感理论探讨、不同主体地方感特征、不同类型旅游地地方感构建、地方感实践价值等。(3)旅游地方感研究总体上从本体、主体、客体3方面展开;旅游地方感理论、旅游者与居民地方感构建、地方感对行为的作用机理、地方感的实践意义等内容在关键词共现、高频及高中心性方面表现突出,呈现出从理论导入走向理论建构、从议题集中走向视野多元、从学术关注走向多元关注等热点演进脉络;当前旅游地方感研究聚焦于新时代人地关系演化所引发的行为和情感的变化。(4)未来旅游地方感研究应进一步结合中国国情和新时代战略,重视旅游地方感研究的理论创新,拓展旅游地方感研究的范畴内容,加强旅游地方感研究的方法融合,扩大旅游地方感研究的地域代表性,构建体现中国本土特色的旅游地方感研究理论与方法体系。

  • 曾晓茵, 高俊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4): 555-569. doi: 10.12342/zgstly.20230058 cstr: 32078.14.zgstly.20230058
    PDF全文 (335) HTML (1098)   可视化   收藏

    网络和新媒体时代,构建网红街区愈发成为提升城市旅游吸引力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议程设置理论的分析思路,以泰国清迈宁曼路这一典型网红街区为案例,采集泰国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以及马蜂窝旅游平台中与宁曼路相关的图文内容和游客发布的23篇游记,结合对5位近年曾到访宁曼路的中国游客访谈,使用话语分析方法,分析网红街区形象构建中的主体话语实践。研究发现:(1)泰国官方、旅游平台与中国游客共同将宁曼路建构成为一个时尚小资的、适合年轻人的网红街区。(2)官方面向相对泛化的受众,将宁曼路描述为一个时尚创意街区;旅游平台则更聚焦于特定客群,直接围绕宁曼路作为青年打卡地的特质进行针对性的表达;游客通过亲身体验修正认知,并且在网络积极表达,反馈网红街区的建构过程,表现出“反向议程设置”的特征。(3)宁曼路网红、创意、小资等符号受到官方话语塑造、受到平台话语强化,并在一定程度上被游客接受。不同主体的话语受其所处的特定社会实践情境影响,包括街区地域发展历程与特征、社交媒体时代旅游分销的“精准化”以及转型时期的社会生活。

  • 冰雪旅游
    李宇, 褚昕阳, 李飞, 董锁成, 张宁慧, 赵敏燕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6): 858-868. doi: 10.12342/zgstly.20210100 cstr: 32078.14.zgstly.20210100

    全球滑雪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和空间格局不均衡的总体特征。本文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基于滑雪总人次、滑雪场数量、滑雪场提升设备、冬奥会举办地4个表征性指标,进行全球滑雪产业时空演化分析。结果表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仍为全球滑雪产业的主要集聚区,其次美洲和东亚发展迅速;全球滑雪场提升设备水平整体呈现不断优化趋势;冬奥会对全球滑雪产业发展的影响明显,冬奥会举办地由核心区域西欧向东亚移动;新冠疫情对全球滑雪产业产生了一定冲击,2020年全球滑雪总人次较2019年下降17.1%。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中国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建设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积极筹备冬奥会迎接各国参赛等举措,将有效缓解新冠疫情对全球滑雪产业的负面影响,促进全球滑雪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加速东亚地区成为全球滑雪产业的增长极。

  • 何思源, 王博杰, 闵庆文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2): 237-250. doi: 10.12342/zgstly.20220014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14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以“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为核心理念,通过游憩功能体现其公共资源属性,促进全民公益性目标实现,是确保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成效的基本要求。为寻求实现国家公园功能的路径,本文基于问卷调查,考察游客对武夷山国家公园功能的认知、对游憩服务的期待以及参与国家公园保护的态度。研究表明,游客看重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游憩和环境教育等功能,但在空间认知上割裂了保护和利用在国家公园内的统一性;游客关注国家公园在游憩机会上的多样化和创新性,关注点受到年龄、职业、收入、教育程度等人口统计学因素影响;游客的生态保护参与意愿普遍较强,但对保护对象并无具体认知。因此,国家公园游憩功能的发展需要从前端导入国家公园概念、功能和管理目标等公益性的基础理念,既需要根据游客多样性需求完善服务,也需要引导游客了解公园区域定位和内部功能分区。研究指出,国家公园需要在增强游客对其功能公益性理解的基础上,探索自然保护地旅游发展的新范式,从而改善游憩体验,促进游客更好地参与生态保护。

  • 海洋海岸与海岛旅游
    刘佳, 高峰, 张生瑞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4): 644-657. doi: 10.12342/zgstly.20210067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67
    PDF全文 (4179) HTML (776)   可视化   收藏

    把握影响游客感知价值的关键因素,有助于促进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提升。以广西北海银滩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研究区域,采用携程旅行网北海银滩游客网络评论资料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构建包括5个主范畴和18个对应范畴的滨海游客感知价值影响因素模型,并运用复杂系统的决策实验和评估实验法(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DEMATEL)模型构建滨海游客感知价值影响因素的关系矩阵,识别影响滨海游客感知价值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资源和环境、管理和保护、设施和服务、情感和成本价值构成了滨海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价值的重要维度,天气条件、海滩规模、海滩管理和保护、游客愉悦感、游客娱乐体验项目、旅游基础设施及服务是影响滨海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价值的关键因素。据此提出促进我国滨海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价值提升的相关建议。

  • 新冠疫情下的旅游
    李绪茂, 王成金, 李弢, 张毓琬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1): 157-168. doi: 10.12342/zgstly.20210081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81

    新冠疫情对全球邮轮旅游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改变了邮轮网络的地理空间格局。本文主要分析了疫情前期、疫情初期和疫情后期3个阶段的邮轮网络格局和空间特征,研究发现:(1)疫情前期,邮轮网络呈现出全球性的线状分布格局;(2)疫情初期,邮轮网络呈点状分布,在区域层面、国家层面和港口层面具有显著的集聚性特征;在企业层面,因企业船队规模的大小差异,邮轮网络分别呈点状散布和集聚分布;中国-东亚区域邮轮网络呈现出空白化特征,主要源于出入境管理和港口布局的差异。(3)疫情后期,全球邮轮经历了尝试性复航到部分复航,邮轮网络由单一区域到多区域的渐进变化。最后,基于疫情发展和邮轮网络演进特征,从未复航区域和已复航区域两个方面,重点讨论了东亚、澳新等区域邮轮网络可能的重构格局和已复航区域邮轮网络未来的扩展变化,以期为后疫情时代邮轮运营商的网络组织、全球邮轮网络的演进提供参考和借鉴。

  • 卢畅, 罗芬, 王琛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2): 291-306. doi: 10.12342/zgstly.20220027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27

    在大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背景下,生态旅游作为公共产品,为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撑。本研究选取南山国家公园线路为案例,以S-O-R理论为基础,构建生态旅游产品购买意愿模型,探究生态旅游产品在微信朋友圈购买意愿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1)生态旅游产品在微信朋友圈的购买意愿存在“营销媒体特征—感知功利价值—购买意愿”和“社交媒体特征—感知享乐价值—购买意愿”两种形成机制;(2)生态旅游产品在微信朋友圈的购买意愿同时受到功利性因素和享乐性因素的影响,但功利性因素的影响占主导作用;(3)生态旅游产品的价格和产品图片的美观性对感知功利价值的影响较强;(4)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存在感和微信好友的能力对感知享乐价值的影响较强;(5)不同人口学特征下,被调查者的购买意愿有显著差异。建议开展组合式营销、改善营销信息的内容和质量、保持高度的用户粘性、重视“专业形象”打造、针对主要客源市场“有的放矢”营销等实践,以促进南山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产品的价值实现。

  • 边境旅游
    高俊, 曹开军, 徐明月, 孔德成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3): 442-455. doi: 10.12342/zgstly.20220016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16
    PDF全文 (1336) HTML (795)   可视化   收藏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边境旅游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的区位优势正日益凸显,边境旅游受到各级政府重视。本文基于霍尔果斯口岸地区的实地调查,通过对地方政府和企业代表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结合大量二手资料,剖析了新疆边境旅游发展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新疆边境旅游呈现出两阶段发展演化特征,分别是20世纪90年代的入境购物商贸游和21世纪以来的国内口岸观光游。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政治与经济格局、新疆安全形势、口岸区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旅游供给水平是新疆边境旅游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丰富了中国边境旅游区域差异性研究,对新疆边境旅游发展具有现实参考价值。

  • 研究论文
    贾文通, 黄震方, 洪学婷, 郭叙淇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5): 751-766. doi: 10.12342/zgstly.20210091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91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共享民宿的科学布局对有效释放旅游市场需求潜力,促进国内大循环的畅通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以北京市Airbnb为例,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了共享民宿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 Airbnb在空间上呈显著的集聚分布,整体上表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形态,形成4个明显的高密度核心区;(2) 置信度高于99 %的热点区所占比重最大,主要集聚在市中心周围至东四环附近地区,且Airbnb与其他相关地理要素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集聚;(3) 休闲娱乐设施数量、距市中心距离和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等因素的解释力较强,双因子交互作用的解释力均强于单因子,休闲娱乐设施数量对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最大;(4) 在影响机制中,房东作为供给者,其选址行为和主观意愿为基础因素;房客作为需求方,其多样化的需求成为主导因素;政府作为监管者,其宏观调控举措是调节因素;平台作为管理者,其战略决策和市场推广是引导因素。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耦合交互与权衡制约,各类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综合作用,最终形成了影响共享民宿空间集聚特征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