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生态旅游研究传承与发展
    高彩霞, 刘家明, 张书颖, 朱鹤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1): 127-140. doi: 10.12342/zgstly.20210008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08
    PDF全文 (1463) HTML (393)   可视化   收藏

    生态旅游理念在促进自然保护地生态资源科学保护与利用、协调自然保护地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我国新保护地体系建设背景下自然保护地利用方式亦亟待优化创新。本文以中国知网1996年以来国内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数据基础,借助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功能和系统综述方法,对筛选出的546篇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归纳出阶段特征、研究热点和主要内容,从内涵及原则、规划设计、功能分区、经营管理、社区参与5个视角对国内生态旅游理念下的自然保护地利用模式研究进行了梳理。最后从研究尺度、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对国内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深化国内相关研究进行了讨论。

  • 生态旅游研究传承与发展
    李姝晓, 程锦红, 程占红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1): 141-158. doi: 10.12342/zgstly.20200007 cstr: 32078.14.zgstly.20200007

    低碳旅游研究是气候变化背景下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和关键领域。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CSSCI及CSCD数据库中关于低碳旅游的文献为基础,利用CiteSpace软件、Alluvial Generator程序、Excel统计功能进行国内外低碳旅游研究的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国外低碳旅游研究起步时间早,始于系统外部与旅游业相互作用视角,以生态环境和工程技术学科为基础,主要为了解决“碳中和”等现实问题,已形成固定的区域性合作网络;国外研究以定量研究为基本范式,其关键文献全部围绕旅游碳排放的测算,且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减碳体系。而国内低碳旅游研究与国外的快速发展时期相吻合,是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角度开展研究,依附于旅游及经管类学科,尚未形成固定的合作网络;国内研究在概念理论的定性研究方面优于国外,但整体研究视角较为单一且未形成完整体系,其关键文献包含基础概念、理论体系、碳排放测算、影响因素分析等诸多方面。

  • 书评
    陆林, 尹寿兵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1): 159-160.
  • 旅游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张捷, 董雪旺, 汪侠, 张宏磊, 崔凤军, 徐一帆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1): 27-41. doi: 10.12342/zgstly.20210045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45
    PDF全文 (1607) HTML (256)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地理学研究成果始终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为中国旅游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中国旅游地理学者在此进程中形成了突出影响,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的支撑下,旅游业是将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凭借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成为落后地区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旅游多维减贫效应的测度和分析,有助于更加精准地识别贫困,进而研究旅游发展对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多维减贫效应。交通运输系统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其要素的变动对旅游发展及多尺度旅游空间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对新时期交通影响下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化、旅游影响区域的差异、旅游交通空间行为等的研究,可以为旅游交通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面对国家战略需求和工作重点,旅游地理研究实践须与国家需求有效结合,来拓展广阔的学术天地。

  • 旅游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陆林, 肖洪根, 周尚意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1): 42-51. doi: 10.12342/zgstly.20210037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37
    PDF全文 (2325) HTML (686)   可视化   收藏

    旅游地理研究的跨文化、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如何推动多元文化、多元学科、多元领域的交叉研究,成为旅游地理研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旅游地理研究的跨文化、跨学科和跨领域视角展开,从宏观层面讨论了旅游地理研究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从学科层面论证了跨学科研究对于旅游地理现象的解释力,从领域层面分析了跨领域研究对于探讨旅游发展新趋势的独特作用。研究表明:中国旅游地理研究的重点应在于坚持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的精神,紧密结合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地理学。

  • 旅游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吴必虎, 黄潇婷, 刘培学, 黄震方, 张捷, 黄珊蕙, 孙晋坤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1): 52-65. doi: 10.12342/zgstly.20210043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43

    旅游的产业属性决定了旅游地理研究的实践性,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实践需求的过程中,中国旅游地理学科呈现出研究领域、方法和应用的新特征。本文围绕旅游规划、旅游资源、旅游大数据和旅游实验方法等进行总结与展望,认为:(1)旅游规划是透视旅游地理研究发展的重要视角,旅游规划的知识域主要包括旅游开发战略与对策、旅游业与旅游企业、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等12个方面;(2)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面临文旅资源保护和整合利用的重大现实需求,为旅游地理研究带来了文旅资源的内涵与分类评价、普查信息集成与应用、普查技术与组织方式等新命题;(3)大数据背景下要求旅游地理探寻新科学问题,重点要关注大数据旅游统计测量模型和指标规则的规范,数据伦理与信息茧房,大数据旅游现象的地理效应和相关空间格局等研究;(4)实验研究方法在认识论层面从描述走向解释预测,在方法论层面从调查走向直接测量,为认识和理解旅游情境下人地关系的核心科学问题提供了“科学化”的研究路径。因此,面对新时代战略要求和旅游业发展趋势,旅游地理学应加强产业实践、研究方法和学科交叉研究,提升学科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 旅游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Sin Harng Luh, 徐红罡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1): 66-77. doi: 10.12342/zgstly.20210038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38
    PDF全文 (1280) HTML (579)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旅游业是极富韧性的产业。在过去几十年中,旅游业虽然遭受了许多打击,但是依然呈现增长的态势。国际旅游地理研究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2020年以来的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旅游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旅游地理研究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本文对近十年来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进行了回顾,探讨在Covid-19影响之下,该学科于未来几十年中主要关注的问题。本文指出即便在全球疫情的严峻形势下,旅游地理方面长期关注的许多关键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旅游的影响、作用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系,旅游与气候变化,近几十年及未来几十年旅游的地理尺度变化等。疫情影响下,旅游地理会更多地关注如何实现“更好的旅游业”、迅速崛起的旅游服务数字化和社交媒体对旅游业的影响以及旅游业的韧性。从与地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相比被边缘化,这场全球疫情以多种方式表明,休闲和旅游业从来都不是边缘产业,而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它不仅有助于人们的社会福祉,也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 生态旅游研究传承与发展
    陈田, 虞虎, 王甫园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1): 78-94. doi: 10.12342/zgstly.20210001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01
    PDF全文 (975) HTML (1277)   可视化   收藏

    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国土空间保护利用、美丽中国等重点生态文明工程建设的重要载体。本文对生态旅游发展研究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迈向可持续发展目标下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领域。研究认为:生态旅游对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实现具有多维促进作用,大众生态旅游在现代化管理制度、技术规范和生态文明的中国话语体系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当代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具有与以往国外后工业化时期生态旅游完全不同的时代特点,外部环境和关联要素正在不断促使生态旅游发展寻求新的发展路径。自然生态、地域功能、承载能力和经济发展共同勾画出当代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图景,未来研究需要建立以资源环境容量为底线、以生态游憩机会图谱和时空匹配为规律、以空间治理和现代化管控为提升、以强约束低损耗的政策和技术标准为配套的四位一体发展体系,从而为中国实现生态环境严格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多元目标提供支撑。

  • 生态旅游研究传承与发展
    钟林生, 李猛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1): 95-110. doi: 10.12342/zgstly.20210010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10
    PDF全文 (1361) HTML (729)   可视化   收藏

    生态旅游是旅游研究中的重要分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影响和培育下,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选取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对高关注度文献、关键词、作者、期刊特征进行了分析,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结合生态旅游实践发展,将中国生态旅游研究划分为3个阶段,探索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涵和理念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研究热点主要有自然保护区域、生态旅游发展和生态建设等,深化阶段的研究主题更丰富,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战略的联系更紧密。最后,从基础理论与研究框架构建、生态旅游地健康价值与知识内涵、典型地域系统性研究、市场规律与培育、生态旅游影响及其演化规律、与地域文化互动融合、管理技术与社区参与7个方面对未来中国生态旅游研究趋势进行了预测。

  • 葛全胜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1): 0-封二.
  • 陆大道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1): 0-Ⅰ.
  • 书评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2): 359-359.
  • 书评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2): 360-360.
  • 研究论文
    朱鹤, 李晓玲, 刘小茜, 覃雄合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5): 811-824. doi: 10.12342/zgstly.20210051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51

    军事遗产是重要的历史资源,尤其在历史教育、知识输出、国情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而可被视为独特的旅游资源。本文在国内外军事遗产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军事遗产的分类方法,共计2个大类、7个亚类、28个子类。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专家评价,提出军事遗产的旅游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包含要素价值、存续特征2个一级指标及游憩价值、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独特程度、规模程度、知名度、完整性、适游性、承载力和安全性11个二级指标,并进一步划分为可观赏性等23个三级指标。采用基于专家打分的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赋值,形成军事遗产旅游价值评价的方法体系,并构建军事遗产旅游价值评价对比关系图,以指导资源群中的单体开发梯次。

  • 书评
    高峻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5): 825-826.
  • 章锦河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2): 187-188.
  • 章锦河, 苏杨, 钟林生, 吴承照, 张玉钧, 李鹏, 薛华菊, 徐菲菲, 张宏梅, 张香菊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2): 189-207. doi: 10.12342/zgstly.20220071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71
    PDF全文 (1617) HTML (1206)   可视化   收藏

    国家公园科学保护与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国家公园体制建设面临的重大实践需求和重要科学议题。在阐释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围绕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生态旅游、特许经营、保护模式、解说系统、生态产业、社区参与、管理体制等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思考与跨学科对话。分析认为:(1)科研支撑是国家公园科学保护与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石;(2)生态旅游是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其必要条件是要素支撑体系、特许经营制度和关键政策突破;(3)特许权和特许经营制度是保护机制,从旅游特许经营走向社区特许经营、生物科技特许经营、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区域联合特许经营等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4)社区参与是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渠道拓展、能力提升、共建共享是提升社区参与质量的重要方式;(5)文化服务是国家公园多元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科学的解说系统、建设实体平台和虚拟平台,有利于促进文化服务的供给及其社会文化价值的实现。

  • 吴必虎, 盈斌, 杨秋风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2): 208-219. doi: 10.12342/zgstly.20220037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37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有效协调自然保护地保护与开发的功能定位是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改善民生”三效合一目标的难点与重点。本文围绕如何有效发挥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这一问题框架,系统分析中国自然保护地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旅游发展与文化要素表征3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与障碍因素,通过政策梳理、学理辨析、国内外对比等研究方法提出以上三方面问题的破题策略。本文认为要建设与国际接轨、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需要运用“可接受的改变极限”思想开展红线划定与管控,因地制策、因时制宜、持续监测;需要加大游憩机会谱的研究及应用实践,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相得益彰;需要重视自然保护地内文化景观的提炼识别及其表征、传播,重视国家公园文化认同意义表达。

  • 彭红松, 刘晗, 尚晓艳, 钟士恩, 章锦河, 虞虎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2): 220-236. doi: 10.12342/zgstly.20220019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19
    PDF全文 (1750) HTML (1347)   可视化   收藏

    尽管旅游业被视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的重要工具,但很少有研究系统梳理相关文献,导致我们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知识缺口不明确。文章以2015—2021年Web of ScienceTM数据库收录的82篇旅游类SSCI期刊文献为样本,旨在通过梳理旅游学术共同体对2030年SDGs的研究响应,揭示研究发展脉络与学术热点,并启发未来研究方向。结果发现:(1)旅游衔接2030年SDGs研究已得到旅游学术共同体的积极响应,总体经历了初期探索和快速发展两个阶段;(2)研究热点集中在旅游与消除贫困(SDG 1)、良好健康与福祉(SDG 3)、性别平等(SDG 5)、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 6)、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SDG 7)、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SDG 8)、减少不平等(SDG 10)、负责任消费和生产(SDG 12)、气候行动(SDG 13)、和平正义(SDG 16)等10个方面;(3)旅游业既是落实2030年SDGs的积极贡献者,但也面临诸多潜在挑战与外部威胁;(4)未来需重点拓展旅游衔接SDGs的研究框架,审视旅游对SDGs的贡献与挑战,厘清旅游影响SDGs的权衡与协同,观照旅游衔接SDGs的情境因素。

  • 何思源, 王博杰, 闵庆文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2): 237-250. doi: 10.12342/zgstly.20220014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14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以“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为核心理念,通过游憩功能体现其公共资源属性,促进全民公益性目标实现,是确保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成效的基本要求。为寻求实现国家公园功能的路径,本文基于问卷调查,考察游客对武夷山国家公园功能的认知、对游憩服务的期待以及参与国家公园保护的态度。研究表明,游客看重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游憩和环境教育等功能,但在空间认知上割裂了保护和利用在国家公园内的统一性;游客关注国家公园在游憩机会上的多样化和创新性,关注点受到年龄、职业、收入、教育程度等人口统计学因素影响;游客的生态保护参与意愿普遍较强,但对保护对象并无具体认知。因此,国家公园游憩功能的发展需要从前端导入国家公园概念、功能和管理目标等公益性的基础理念,既需要根据游客多样性需求完善服务,也需要引导游客了解公园区域定位和内部功能分区。研究指出,国家公园需要在增强游客对其功能公益性理解的基础上,探索自然保护地旅游发展的新范式,从而改善游憩体验,促进游客更好地参与生态保护。

  • 于鹏, 章锦河, 侯兵, 张宏梅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2): 251-263. doi: 10.12342/zgstly.20220028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28

    旅游发展是国家公园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路径与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的重要体现,周边社区居民是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与旅游发展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之一,其生活质量影响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本文利用黄山风景区门户社区居民调查数据,探讨了处于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和巩固阶段等不同旅游生命周期阶段的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差异及其成因。研究表明:(1)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的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差异显著,居民生活质量随社区旅游发展阶段演进而提升的现象具有滞后效应;(2)居民生计资本对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差异性;(3)随着社区旅游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处于主导地位。

  • 王立龙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2): 264-274. doi: 10.12342/zgstly.20220023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23

    中国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巨大,但实践的泛化造成生态旅游发展陷入困境,生态旅游形象受损。如何利用国家公园建设契机塑造有影响力的生态旅游品牌,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在梳理中外生态旅游实践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基于文化观念、生态资源与实践环境等差异,中国国家公园开展生态旅游需立足国情,建议重点从5个方面探索本土化路径:一是明确开展生态旅游的现实目标是生态资源的安全,价值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是明晰生态旅游的内涵与外延,以此严格界定生态旅游实践内容与形式;三是重点从良性互动的社区参与和科学的自然解说系统两个方面,加强生态旅游科学实践,重塑生态旅游形象;四是利用研学旅行和自然教育等生态产品消费契机,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养;五是加强生态旅游制度建设,推动国家公园成为生态旅游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基地。

  • 卢畅, 罗芬, 王琛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2): 291-306. doi: 10.12342/zgstly.20220027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27

    在大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背景下,生态旅游作为公共产品,为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撑。本研究选取南山国家公园线路为案例,以S-O-R理论为基础,构建生态旅游产品购买意愿模型,探究生态旅游产品在微信朋友圈购买意愿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1)生态旅游产品在微信朋友圈的购买意愿存在“营销媒体特征—感知功利价值—购买意愿”和“社交媒体特征—感知享乐价值—购买意愿”两种形成机制;(2)生态旅游产品在微信朋友圈的购买意愿同时受到功利性因素和享乐性因素的影响,但功利性因素的影响占主导作用;(3)生态旅游产品的价格和产品图片的美观性对感知功利价值的影响较强;(4)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存在感和微信好友的能力对感知享乐价值的影响较强;(5)不同人口学特征下,被调查者的购买意愿有显著差异。建议开展组合式营销、改善营销信息的内容和质量、保持高度的用户粘性、重视“专业形象”打造、针对主要客源市场“有的放矢”营销等实践,以促进南山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产品的价值实现。

  • 元晓春, 郭进辉, 肖晨媛, 林开淼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2): 307-319. doi: 10.12342/zgstly.20210070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70

    旅游者环境负责任行为是可持续旅游目的地管理的重要议题。本文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案例地,尝试将地方依恋和解说满意度作为中介变量,通过对旅游者的问卷调查,分析山地旅游者人格特质对环境负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人格特质对环境负责任行为的影响存在3条路径,分别是直接影响、通过地方依恋间接影响和通过地方依恋和解说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2)旅游体验具身理论视角下,人格特质、地方依恋、解说满意度分别通过身心主体性、情境连接性和感知深度性作用于旅游者环境负责任行为。本研究揭示了山地旅游者人格特质对环境负责任行为的驱动机制,丰富了旅游体验具身理论在环境负责任行为生成机制方面的应用,对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张光生, 林天飞, 朱蓉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2): 320-329. doi: 10.12342/zgstly.20220045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45
    PDF全文 (1040) HTML (450)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回顾了俄罗斯国家公园的发展历史,在重点分析俄罗斯国家公园的管理体系和经验的基础上,探讨其对中国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的启示意义。研究发现:(1)俄罗斯国家公园的建设与发展和俄罗斯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史密切关联,俄罗斯国家公园的建设与管理大致分为5个阶段;(2)俄罗斯国家公园经过近40年的发展,在法律体系、管理战略、空间管制和社区发展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3)建议中国借鉴俄罗斯国家公园管理经验,尽快制定《国家公园法》,实施国家公园管理战略,严格空间管控,完善社区协同发展机制等。

  • 王辉, 王琦, 虞虎, 钟林生, 刘佳音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2): 330-341. doi: 10.12342/zgstly.20220009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09

    海洋海岛类国家公园是中国国家公园体系的重要类型之一,开展环境教育建设对于国家公园公益性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美国海峡群岛国家公园的实地考察及资料分析环境教育特点,总结环境教育实践经验,提出对中国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环境教育体系建设的启示。结论如下:(1)海峡群岛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具有生态系统及景观特殊性、教育场所弱可达性及教育方式多元性。(2)海峡群岛国家公园环境教育体系以教育内容和支撑体系为主体架构,其中教育内容划分为海岸、海岛、沿海(潮间带与泛洪区)、海下区域4类,支撑体系涵盖管理、资金、解说、传播、人才5个方面。(3)中国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可在统筹管理、解说规划、人才培养等多方面予以借鉴,以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的环境教育建设模式。

  • 旅游新业态
    戴君虎, 高新月, 刘浩龙, 陶泽兴, 马翔, 曹丽娟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2): 161-175. doi: 10.12342/zgstly.20210041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41
    PDF全文 (2995) HTML (724)   可视化   收藏

    在20世纪80年代应用地理大发展中应运而生的旅游地理学,因发展历程尚短、理论方法体系不十分健全和完善,对持续快速发展的旅游业支撑乏力,迫切需要从相邻学科吸收养分。物候学与旅游地理学交叉性质明显,可多方面支撑其发展。本文系统梳理了物候学对旅游业的学科支撑作用、具体实践应用领域、服务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6个维度以及气候变化对物候旅游资源和相关行业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物候概念有助于系统整合旅游系统中自然、人文和社会要素的相关旅游资源,而物候学应用亦可有效提升区域旅游业的服务支持子系统、交通子系统以及医疗健康子系统的效用;(2)物候学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实践应用主要涉及利用植物季相进行景观设计、观赏季划分与观赏期预报、体验类生态旅游活动的时间规划、花粉浓度预报与冰雪灾情预警以及旅游线路设计五大方面;(3)物候学可在要素、行业、过程、时空、方位和部门6个维度上服务于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4)物候旅游资源和相关产业对于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相关研究人员在未来应注重气候变化对其的风险影响研究,深入分析游客感知、行为反应所受影响,并积极参与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以及行业报告编制。从学科发展和产业应用的角度讲,物候学可为旅游学的研究提供自然科学的理论支撑,也为当今气候变化背景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 旅游新业态
    王者, 蒋依依, 洪鹏飞, 王宁, 张月, 何道刚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2): 176-189. doi: 10.12342/zgstly.20210039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39

    研究运用逻辑分析法、文献综述法,对境外体育旅游研究进行整理,围绕体育旅游的定义、分类、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理论展开梳理与分析,并提出对未来体育旅游研究的展望。研究表明:(1)在体育旅游定义相关研究中,境外学者对体育旅游的定义并未统一。体育旅游的“属概念”和“种差概念”存在分歧,是造成其定义差异的主要原因;(2)在体育旅游分类相关研究中,境外学者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得出不同结果,目前学者主要以活动类型、消费者需求、消费者目的和意愿为分类标准,仍存在较大局限性;(3)在体育旅游研究热门领域可以分为体育、赛事、发展进程、空间、影响、利益相关者六大维度,新兴领域主要为“中国”和“可持续发展”。在未来体育旅游研究中,学者们需要进一步开展问题导向下的跨学科交叉研究,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体育旅游的研究领域,学习和借鉴境外体育旅游发展研究的成功经验。

  • 旅游新业态
    李静, 戴光全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2): 190-202. doi: 10.12342/zgstly.20200004 cstr: 32078.14.zgstly.20200004

    旅游吸引物兼具客观和符号的双重属性。节庆既是一种文化活动,又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本文从符号学视角出发,采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以广州广府庙会为研究对象,探讨组织者视角下的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生产机制。研究发现,节庆吸引力、节庆的组织管理、节庆的策划理念和节庆场景构成节庆旅游吸引物符号化生产的基础、路径、思路和内容。具体而言,节庆组织者基于对节庆吸引力的理解,通过调动多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建立清晰的组织结构,组织和管理符号生产所需的各种资源,秉承弘扬传统文化、注重文化创新、紧跟国家战略、顺应时代潮流等多思路的策划理念,塑造了包含安全保障、节目表演、创意互动、美食小吃、商贸展销、人员服务、辅助设施和节庆氛围所构成的节庆场景,该场景浓缩了节庆文化内涵,其灵活多样、可塑性强,组织者可不断调整以形成节庆文化的独特性,从而增强游客的体验感。

  • 旅游新业态
    张书颖, 刘家明, 朱鹤, 张香菊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2): 203-216. doi: 10.12342/zgstly.20210012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12
    PDF全文 (898) HTML (1217)   可视化   收藏

    线性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遗产类型,随着人们对遗产完整性不断深入的理解以及遗产活化利用理念的发展,线性文化遗产旅游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因此,树立线性文化遗产意识,把握线性文化遗产特征,是推进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世界遗产名录》中收录的线性文化遗产为基础数据,对线性文化遗产的类别与列入标准、资源组合模式和核心区与缓冲区等典型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从旅游空间演化和旅游活化路径两方面总结其对旅游利用模式的影响,以期为线性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线性文化遗产旅游空间结构发展过程遵循“增长极”演化规律,并在遗产文化分层上表现出不同的利用方式和活化路径。

  • 旅游生态环境
    王凯, 唐小惠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2): 217-228. doi: 10.12342/zgstly.20200005 cstr: 32078.14.zgstly.20200005

    旅游地居民环境行为研究是旅游情境下环境行为研究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从研究进展、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3个方面出发,对旅游地居民环境行为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研究发现:(1)旅游地居民环境行为研究起步较晚,大致经历了萌芽(2002—2004年)、起步(2005—2013年)和发展(2014—2020年)3个阶段,国内外研究成果均较少,国外研究成果领先于国内;(2)旅游地居民地环境行为的概念界定尚未统一,测量量表的开发也较为薄弱;影响因素探究是旅游地居民环境行为的研究热点,但形成机制探讨相对匮乏,并缺少旅游地居民环境行为的预测研究;(3)旅游地居民环境行为研究方法较为单一,数据搜集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半结构式访谈为辅,数据分析方法以结构方程模型为主。基于此,分别从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剖析现有研究不足,指出旅游地居民环境行为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旅游目的地环境管理提供有益指导。

  • 旅游生态环境
    赵莹, 杨晗, 赵茗, 林家惠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2): 229-241. doi: 10.12342/zgstly.20210016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16

    生态旅游情境下,解说是实现环境教育的重要媒介。解说的拟人化设计使解说内容以更具亲和力的方式展现出来,可给游客带来更好的环境教育效果。基于此,本研究采用网络问卷的情景实验法,以解说方式是否拟人化、游客认知风格差异的双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探究解说方式的拟人化对游客环境教育效果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解说方式在视觉与听觉上的拟人化,对于游客的环境教育效果均有显著影响;(2)游客认知风格在拟人化解说与游客环境教育效果中的调节作用,在视觉层面上得到了显著表现,听觉层面则无显著差异。本文探究了解说方式拟人化与游客认知风格的交互作用对游客环境教育效果的影响,补充了环境教育研究中仅关注解说内容而忽视其展示方式的不足,同时考虑了不同特征游客的多样化、个性化的解说需求,为完善生态旅游解说设计、提升旅游的环境教育效果提供了参考。

  • 旅游生态环境
    周晓丽, 唐承财, 张俊英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2): 242-255. doi: 10.12342/zgstly.20210017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17

    旅游者环境负责任行为对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基于情感凝聚理论,探讨旅游者与民宿主之间的情感凝聚对其环境负责任行为的预测效果。以晋东南地区传统村落为案例地收集数据,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乡村民宿情境下,旅游者环境负责任行为的维度及“情感凝聚—环境负责任行为”影响路径的存在与否,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1)乡村民宿情境下,旅游者环境负责任行为既包括生态环境负责任行为,亦包括社会环境负责任行为和经济环境负责任行为;(2)旅游者与民宿主之间的情感凝聚能够显著促进其环境负责任行为,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生态环境负责任行为、社会环境负责任行为和经济环境负责任行为;(3)情感凝聚的3个二阶构念对旅游者环境负责任行为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同情理解、情感亲密度和受欢迎程度。本文拓展了情感凝聚理论的应用范畴,为旅游者环境负责任行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亦为乡村旅游目的地政府和企业激发旅游者环境负责任行为提供了实践启示。

  • 旅游生态环境
    虞虎, 徐琳琳, 刘青青, 周侃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2): 256-265. doi: 10.12342/zgstly.20210002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02

    从利用的角度开展游憩空间管控是国家公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基于加拿大国家公园实地考察和期刊文献资料梳理,分析了加拿大实施游憩空间管控的体系架构和重点内容,探讨国家公园游憩空间治理主线和适应策略。研究发现:(1)加拿大国家公园游憩空间管控体系可以划分为区域、公园、场地3个尺度,反映了国家公园在促进国土空间保护领域的系统性思维;(2)国家公园游憩治理机制在不同层面进行了多重响应,包括宏观平衡机制、分类优选机制、用途管制机制和游憩利用机制,并在不同尺度空间上匹配相适应的政策管控措施;(3)从政策层面需要维持自然保护和游憩空间利用的平衡关系,在独特性方面体现出有别于绝对保护和完全开发的中性思维。中国国家公园游憩空间治理可汲取利用加拿大的上述发展经验,在多个层面设置前期评估和弹性措施进行改良优化,注重动态调控,避免游憩发展体制僵化。

  • 旅游生态环境
    王梦頔, 刘家明, 朱鹤, 刘殿锋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2): 266-282. doi: 10.12342/zgstly.20210021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21
    PDF全文 (1204) HTML (435)   可视化   收藏

    山岳型景区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景区活动关乎山地系统生态安全。构建山岳型景区生态安全格局是保护生态系统关键物种要素与维护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重要手段,也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山西省云丘山景区为例,选取吕梁山脉代表性珍稀物种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基于GIS技术提取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与重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并构建生态网络;综合连通性与敏感性对生态网络进行分析,提出云丘山景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建议。结果表明:云丘山景区生态源地总体规模较小,空间分布不均;网络连通性属于中等水平,位于网络核心区的源地间廊道较多,呈网状连接,位于网络边缘区的源地间廊道单一,呈树状连接;根据敏感性评价将景区划分为极度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5种类型区,生态网络所处区域整体敏感性程度较低,但仍存在高风险节点;根据生态廊道所处不同敏感性环境提出“降扰性保护”“恢复性保护”“修建性保护”3种廊道构建与优化建议。研究结果将为云丘山景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旅游生态环境
    曾芳, 钟永德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2): 283-299. doi: 10.12342/zgstly.20200003 cstr: 32078.14.zgstly.20200003

    以武陵源世界遗产地社区女性居民社会网络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访谈法,对武陵源区袁家界村、龙尾巴村和马儿山村女性居民采取抽样问卷、滚雪球式访谈等方法,进行定量数据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对网络规模、网络中心性和网络密度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不同位置社区女性居民的社会网络规模、社会网络连接和社会网络结构均存在明显差异,表明生态旅游的参与程度与女性居民的社会网络存在高度相关性,直接影响社会网络规模、连接和结构。生态旅游影响下女性居民的社会网络存在以下特征:(1)女性居民社会交往范围逐步扩大,社会网路规模明显增加;(2)女性居民社会关系逐渐多元化,社会网络关系连接日益丰富;(3)女性居民获得了异质性信息和资源,社会网络结构渐趋稳定;(4)女性居民旅游增权权益明显,推动女性社会网络不断优化。

  • 案例研究
    陆林, 符琳蓉, 陈慧峰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2): 300-309. doi: 10.12342/zgstly.20210018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18

    生态旅游对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山地型生态旅游地黄山风景区为案例开展实践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首先摸清了黄山风景区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地貌、气候、水体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2)梳理了黄山风景区在生态旅游者、资源、企业与环境等方面采取的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的措施,包括确定合理的景区承载量、封闭轮休精华景点、规范保护古树名木、有效防控松材线虫灾害、严防森林火灾、生态旅游企业改革和科学治理“三废”等;(3)论述了黄山风景区生态旅游发展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其效益具有时间和空间的溢出性,对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黄山风景区是生态旅游发展的范例地,其区域发展、法规标准和多主体参与等一系列生态旅游保护与利用实践为国内外风景名胜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宝贵经验。

  • 宋昌耀, 厉新建, 王学峰, 张辉, 宋瑞, 曾博伟, 谢朝武, 唐承财, 宁志中, 粟路军, 申海恩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2): 183-205. doi: 10.12342/zgstly.20230041 cstr: 32078.14.zgstly.20230041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是一部集促进法、监管法与交易法为一体的综合性立法,就保障和促进旅游业规范和高效运行做出了基本制度安排。以《旅游法》实施十周年为契机,从《旅游法》主要内容出发,围绕新形势与新业态、立体监管与专项深化、规划促进与景区规范、旅游者幸福感保障与私法改革路向等进行讨论,进而提出《旅游法》未来修订方向建议。研究认为:(1)旅游综合协调机制亟待优化。建议增加对旅游权利的阐释,推动立法精神向协同提升发展转变,完善相关配套与实施细则,以包容审慎原则关注旅游新业态发展。(2)从全过程、全方位、多主体、多方式、多领域强化和优化旅游立体化监管。深化旅游安全监管,进一步明确旅游行政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高风险旅游项目的治理体制、在线旅游经营者的安全责任,加强旅游生态影响监管。(3)优化旅游专项规划编制体系,确立旅游用地与国家土地分类体系的适配原则。(4)研究制定《旅游景区条例》,解决旅游资源开发许可、景区开放法定程序、景区各主体的责任边界等问题。(5)建立满足旅游者美好生活需要的法律保障。从旅游地、旅游经营者、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者角度出发保障旅游者幸福感。(6)从标准化、软法配置、国际化方向探索解决旅游私法的可操作性弱、发展性差、地方性过强等问题。

  • 孙九霞, 王淑佳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2): 206-221. doi: 10.12342/zgstly.20230002 cstr: 32078.14.zgstly.20230002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与路径,乡村旅游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共同富裕最闪耀的路径之一。在理论逻辑上,中国社会的制度理想和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当代中国以乡村旅游推动城乡共同富裕的动因,由城到乡的规模化持续旅游流动成为推动介质,而乡村旅游互动促成城乡居民物质与精神的转化循环是推动路径的核心反应。然而在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中,仍面临乡村景观异化、经济效益低下、精神发展滞后、贫富差距加剧和持续动力不足等五方面的现实挑战。因此,乡村旅游研究需要转向涵盖城乡更大地理尺度、包容物质和精神富裕双重科学内涵、研究框架更为明晰的系统视角。本研究试图在乡村旅游流动联结的城乡地理空间和以乡村旅游互动划分的前台、后台基础上,以多元反应循环为主轴、以“投入-转化-产出-反馈”循环反应为工具,创新构建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研究的理论体系框架,包括核心研究问题域、扩展研究问题域和研究手段3个模块,以期促进未来乡村旅游与城乡共同富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

  • 林明水, 李微, 陈玉萍, 虞虎, 丘金莲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2): 222-236. doi: 10.12342/zgstly.20220154 cstr: 32078.14.zgstly.20220154

    乡村温泉资源开发加快了温泉乡村的产业转型发展,并促进资本、技术和人才在区域间的流动。本研究以福建省173个温泉乡村及其21个邻近非温泉乡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温泉企业属性和夜间灯光数据,构建温泉资源开发和乡村经济发展指数,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乡村温泉资源开发对乡村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凝练乡村温泉资源开发促进“邻里共富”模式。结果表明:(1)乡村温泉资源开发对温泉乡村经济发展具有正向影响,乡村温泉资源开发水平每提升1%,将提升周边温泉乡村经济发展水平0.437%;(2)乡村温泉资源开发对周边温泉乡村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存在联合溢出和单溢出两种模式,且温泉资源开发水平较高的乡村较易形成联合溢出模式;(3)乡村温泉资源开发通过溢出效应和共生发展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示范作用、涓滴效应带动周边温泉乡村、邻近非温泉乡村的经济发展,从而形成“邻里共富”效应。未来可以从强化示范效应、延伸产业链、促进要素流动等方面促进乡村资源开发,丰富区域乡村“邻里共富”路径,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