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陆文镔, 钟士恩, 吕甜, 张楚怡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4): 570-584. doi: 10.12342/zgstly.20230067 cstr: 32078.14.zgstly.20230067
    PDF全文 (1267) HTML (1640)   可视化   收藏

    移动互联网时代,旅游目的地之间出现新的短视频营销竞争格局和态势。已有研究尚未对短视频中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系统性研究。从短视频之于人的生活经验和存在意义出发,本研究以江南水乡乌镇为例,在抖音上分别选取热门的官方短视频和网红短视频各4个,运用网络志和实地调查等综合性方法,试图对短视频中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主题分析。结果表明:(1)从构成要素来看,无论是官方视频,还是网红视频,都极为强调乌镇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OUV)、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本主义色彩;而官方视频又融入“家”的元素。(2)从主题意义来看,乌镇被表征为一个自然风光秀丽的世外桃源,拥有独特人文色彩的异质空间,能够让人静下心来的乡愁圣地。(3)从目的地形象的生产机制而言,官方视频强调“建构的本真性”,其落脚点是“美”;而网红视频则强调“客观的本真性”,其落脚点是“真”。本研究为影像数据分析提供了一个可行性的“构成要素+主题意义+本真性”分析框架:以帧作为视频影像数据构成要素的分析单元,以主题意义作为视频影像数据的阐释目标,以本真性作为影像数据分析绕不开的基本话题。从实践意义指出,相较于官方渠道而言,旅游管理者需要重视网红在当代短视频旅游营销中的价值和角色。

  • 吴殿廷, 郭来喜, 刘锋, 刘宏红, 王彬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4): 533-549. doi: 10.12342/zgstly.20210094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94
    PDF全文 (1084) HTML (1332)   可视化   收藏

    旅游业是中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建设旅游强国是中华崛起的重要方面。本文从世界旅游强国的经验分析入手,考察了中国旅游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中国特色世界旅游强国的内涵、目标和战略举措。中国具有超大地域与超多样性自然景观、超长历史与超多样化文化景观、超大人口规模与经济总量、越来越好的社会外向度与人文环境以及逐渐成熟且已进入良性循环状态的旅游业,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现实可行。但也面临巨大挑战,需要政界、业界和学界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积极借鉴旅游强国经验,完善涉旅法律法规;建设高效有力的旅游业发展机制,加强文旅融合,做强"旅游+",做大"+旅游";坚持产城互动和区域协同;用数字技术手段发展智慧旅游;充分调动海内外有利因素打造大中华旅游品牌;尽快遴选和建设一批世界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和世界旅游城市,确保国家"十四五"旅游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 研究综述
    王灵恩, 李浚硕, 崔家胜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3): 358-373. doi: 10.12342/zgstly.20210116 cstr: 32078.14.zgstly.20210116
    PDF全文 (756) HTML (1110)   可视化   收藏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举办为我国寒地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重要历史机遇,“寒地冰雪经济”逐渐成为新时代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采用归纳总结方法,通过资料和文献梳理,尝试全面解析寒地冰雪经济的科学内涵和产业特征,并分析我国寒地冰雪经济的演进历程及发展路径。研究认为,寒地冰雪经济是以寒地冰雪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的系列经济活动,具有资源空间地域性强、季节特征鲜明、产业边界模糊、产业关联度高、产业带动性强、产品功能形态多样六方面特征;在历经探索、启动和高速发展3个阶段后,我国寒地冰雪经济逐渐进入新的成熟发展阶段;结合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背景,我国寒地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当从局部区域尺度和全国尺度两个大方面分别实现突破。本研究尝试为学界和业界科学认知寒地冰雪经济、推动寒地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 休闲街区旅游
    汤娟, 汪德根, 王莉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1): 78-94. doi: 10.12342/zgstly.20220113 cstr: 32078.14.zgstly.20220113
    PDF全文 (212) HTML (1058)   可视化   收藏

    消费转向下场景文化价值具备集聚创意人群、促进空间转型发展的功能。识别历史文化街区场景文化价值有利于促进街区空间活力提升、推动城市更新发展。本研究基于场景理论,利用扎根理论研究手段,在实证研究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上,构建适用于历史文化街区场景文化价值识别方法,研究结果显示:(1)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场景领袖魅力突出、传统要素凸显,形成迷人的本土化体验性空间;(2)历史文化街区场景文化价值可通过合法性、戏剧性、真实性等3大维度的25个指标进行识别;(3)历史文化街区场景舒适物涵盖自然景观、有形文化和消费娱乐设施等3类,其与环境氛围分别构成场景的“形”与“韵”,经由感知/认知、消费、个人信息加工处理转换为“感”,即个体情感记忆,进而识别场景文化价值。研究通过场景文化价值识别过程丰富场景理论在历史文化街区这一特定空间的应用,也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衡量其场景特征与规划定位之间的差异程度提供参考。

  • 边境旅游
    王桀, 苏季珂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3): 399-415. doi: 10.12342/zgstly.20220017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17

    边境旅游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强化跨境旅游合作的主要手段,深入分析国际边境旅游研究脉络与研究热点,对促进富民兴边、睦邻安邦及对接国际国内旅游“双循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以1995—2021年发表的1 124篇SSCI英文文献为基础,对边境旅游研究领域的时间分布、关键词突现、聚类特征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英文文献中对边境旅游的研究可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与创新阶段;主要研究议题包括边境旅游吸引物、边境旅游影响、边境旅游安全及跨境旅游合作;边境旅游研究趋势发生两大转变,一是研究视角从单一向多元转向,二是理论探索从功能说向效应说深入。建议国内对边境旅游的研究应结合国家战略拓展边境旅游研究议题,强调中国边境旅游特色的同时贡献“中国智慧”。

  • 海洋旅游
    翟淞, 吕宁, 李烨, 房俊晗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5): 848-860. doi: 10.12342/zgstly.20220059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59
    PDF全文 (1717) HTML (976)   可视化   收藏

    旅游线路受供需双方旅行成本、旅游者体验感和目的地交通的影响。传统旅游线路设计主要采用基于目的地之间空间距离的蚁群算法。本研究结合帕累托最优模型,综合考虑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空间距离、天气状况和交通状况等多种因素,提出改进型蚁群算法的多目标最优旅游线路规划设计方法。通过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实验进行检验,固定旅行时长,从空间距离、交通体验指数和游览体验指数(基于天气状况)角度对改进后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以多个旅游城市(景点)为对象的试验中,传统蚁群算法为了获得最短距离,大量牺牲了其他两项指数的优化;改进后的蚁群算法虽然增加了线路距离,但使旅游者获得了多项旅游体验,验证了帕累托最优模型下多目标最优旅游线路规划设计的有效性。

  • 遗产旅游
    马小宾, 章锦河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4): 550-565. doi: 10.12342/zgstly.20220031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31
    PDF全文 (137) HTML (1016)   可视化   收藏

    世界遗产地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挖掘国外游客的世界遗产目的地形象认知,有助于实现旅游的跨文化交流功能和目的地的国际化发展。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为案例地,通过获取TripAdvisor网站的评论数据,从主题词、语义网络、句子情感等粒度角度,展开国外游客对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的形象认知研究。结果表明:(1)国外游客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认知包括整体形象、语义网络形象和情感形象3个维度,遗产景区的跨文化交流得到实现,积极情感占据主导,表达了国外游客对苏州园林的喜爱和满意程度。(2)国外游客主要关注到世界文化遗产的景观、体验、空间符号和服务等方面,同时关注敏感度存在差异,呈现出体验>景观>服务>空间符号的特征。(3)核心吸引物差异会导致国外游客对世界文化遗产构建的认知网络差异。

  • 休闲街区旅游
    许春晓, 郭思莹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1): 152-168. doi: 10.12342/zgstly.20220107 cstr: 32078.14.zgstly.20220107
    PDF全文 (1534) HTML (758)   可视化   收藏

    历史文化街区业态的特征是市场规律的体现。本研究以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实地调研数据为主,网络平台相关数据为辅,对商铺业态分类,从多个视角透视街区业态特征,运用无序多分类逻辑回归,探讨业态类型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历史文化街区商铺业态类型可优化为餐饮、购物、住宿、游览娱乐和其他5个大类15个中类;(2)业态水平空间分布表现出商铺面积规模的插花分布现象和业态两两组合的多样化特点,业态垂直空间分布由低层向高层表现出商铺数量、业态种类递减,商铺面积规模递增,业态多样性弱化、集中性强化的态势;(3)业态空间集聚表现出街巷入口、尽头的垂直分布集聚和商铺面积规模的“集聚-分异”现象;(4)商铺面积规模、街巷类型和集体记忆表征水平变量显著影响业态类型,饮品、小吃、服装、特产、住宿类型业态布局与街巷类型变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特产、饰品、住宿类型业态布局与商铺面积规模变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服装、娱乐类型业态布局与集体记忆表征水平变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 曾晓茵, 高俊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4): 555-569. doi: 10.12342/zgstly.20230058 cstr: 32078.14.zgstly.20230058
    PDF全文 (335) HTML (1098)   可视化   收藏

    网络和新媒体时代,构建网红街区愈发成为提升城市旅游吸引力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议程设置理论的分析思路,以泰国清迈宁曼路这一典型网红街区为案例,采集泰国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以及马蜂窝旅游平台中与宁曼路相关的图文内容和游客发布的23篇游记,结合对5位近年曾到访宁曼路的中国游客访谈,使用话语分析方法,分析网红街区形象构建中的主体话语实践。研究发现:(1)泰国官方、旅游平台与中国游客共同将宁曼路建构成为一个时尚小资的、适合年轻人的网红街区。(2)官方面向相对泛化的受众,将宁曼路描述为一个时尚创意街区;旅游平台则更聚焦于特定客群,直接围绕宁曼路作为青年打卡地的特质进行针对性的表达;游客通过亲身体验修正认知,并且在网络积极表达,反馈网红街区的建构过程,表现出“反向议程设置”的特征。(3)宁曼路网红、创意、小资等符号受到官方话语塑造、受到平台话语强化,并在一定程度上被游客接受。不同主体的话语受其所处的特定社会实践情境影响,包括街区地域发展历程与特征、社交媒体时代旅游分销的“精准化”以及转型时期的社会生活。

  • 边境旅游
    高俊, 曹开军, 徐明月, 孔德成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3): 442-455. doi: 10.12342/zgstly.20220016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16
    PDF全文 (1336) HTML (795)   可视化   收藏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边境旅游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的区位优势正日益凸显,边境旅游受到各级政府重视。本文基于霍尔果斯口岸地区的实地调查,通过对地方政府和企业代表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结合大量二手资料,剖析了新疆边境旅游发展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新疆边境旅游呈现出两阶段发展演化特征,分别是20世纪90年代的入境购物商贸游和21世纪以来的国内口岸观光游。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政治与经济格局、新疆安全形势、口岸区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旅游供给水平是新疆边境旅游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丰富了中国边境旅游区域差异性研究,对新疆边境旅游发展具有现实参考价值。

  • 休闲街区旅游
    武欣蕊, 戴湘毅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1): 111-127. doi: 10.12342/zgstly.20220106 cstr: 32078.14.zgstly.20220106

    历史街区承载了城市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印记,主要表征为特色鲜明的文化景观。过去40年,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改变了城市面貌,也影响了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的进程。历史街区一旦变成旅游景观,符号化就成为了历史街区进行旅游发展和空间重构的主导逻辑。本研究以前门大街为案例地,通过对马蜂窝网站中游客分享照片的检索和整理,利用符号学和扎根理论方法分析了旅游利用背景下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符号的意义表达,并对此过程中的符号建构与解读机制进行剖析。本研究从主客体两视角出发,深化既有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前门大街通过指索符号、建筑符号、街道符号和商业符号共同表征这一空间。街道功能多样化和城市地位转变是符号建构与解读的具体语境,符号系统的建构存在多个权力主体,不同价值的符号其建构方式也有所不同。符号的解读需要旅游者的身体参与,当旅游地建构的符号与旅游者获得的符号存在一致性的时候,意味着文化景观符号意义被正确地接受和解读。

  • 边境旅游
    崔哲浩, 吴雨晴, 张俊杰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3): 429-441. doi: 10.12342/zgstly.20220024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24

    边境旅游是一种极其特殊的旅游形式,其本身的政治敏感性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不安全性,同时这种不安全性对边境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影响。在对国家安全与边境旅游关系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本研究以东北地区代表性的边境旅游城市为案例,分析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发展中的国家安全问题。研究认为:社会安全是影响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安全的共性问题,不同边境地区旅游安全问题存在差异,中朝边境、中蒙边境旅游的安全问题分别为旅游者安全和文化安全,而影响中俄边境旅游安全的问题包括经济安全、生态资源安全、国民安全。引发边境旅游安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地缘政治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建议从完善边境旅游安全管控机制,推动“旅游两区”深入发展,加强国内外民族文化交流,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4个层面,加强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安全治理。

  • 边境旅游
    李雪松, 陈秀珍, 郭弯弯, 许秋云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3): 456-471. doi: 10.12342/zgstly.20220022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22
    PDF全文 (1359) HTML (682)   可视化   收藏

    国家旅游目的地性格是影响国家旅游形象和国际游客旅游决策的关键因素,对入境旅游市场营销具有指导意义。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扎根理论研究法,对东南亚3个国家的中文主播网络视频、在华留学生及其亲属的访谈内容进行分析,以探究东南亚国家人们对中国旅游目的地性格维度感知强度和差异。研究表明:根据感知强度大小,东南亚国家对中国旅游目的地性格维度感知依次是能力、真诚、魅力、友善和侠义。东南亚国家对中国旅游目的地性格维度感知存在国别差异,其中,越南人和缅甸人的感知总体呈正面,感知维度分别是“友善”“魅力”和“侠义”“斯文”;老挝人感知相对负面,感知维度为“随性”“自我”。据此建议中国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区别不同国家人们的感知特点,进一步强化正面性格感知,调整和优化针对负面性格感知的宣传策略。

  • 孙九霞, 王淑佳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2): 206-221. doi: 10.12342/zgstly.20230002 cstr: 32078.14.zgstly.20230002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与路径,乡村旅游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共同富裕最闪耀的路径之一。在理论逻辑上,中国社会的制度理想和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当代中国以乡村旅游推动城乡共同富裕的动因,由城到乡的规模化持续旅游流动成为推动介质,而乡村旅游互动促成城乡居民物质与精神的转化循环是推动路径的核心反应。然而在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中,仍面临乡村景观异化、经济效益低下、精神发展滞后、贫富差距加剧和持续动力不足等五方面的现实挑战。因此,乡村旅游研究需要转向涵盖城乡更大地理尺度、包容物质和精神富裕双重科学内涵、研究框架更为明晰的系统视角。本研究试图在乡村旅游流动联结的城乡地理空间和以乡村旅游互动划分的前台、后台基础上,以多元反应循环为主轴、以“投入-转化-产出-反馈”循环反应为工具,创新构建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研究的理论体系框架,包括核心研究问题域、扩展研究问题域和研究手段3个模块,以期促进未来乡村旅游与城乡共同富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

  • 遗产旅游
    曾艳芳, 甘萌雨, 李姝霓, 姜倩, 朱立巍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4): 566-580. doi: 10.12342/zgstly.20220076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76
    PDF全文 (1092) HTML (621)   可视化   收藏

    旅游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旅游者是文化传播的主体。本文基于情绪评价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构建基于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的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旅游体验价值对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体验功能价值和符号价值通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影响旅游者的文化传播行为。旅游者在海丝文化旅游体验中形成的集体身份认知诱发民族自豪感,进而将海丝文化符号与民族集体记忆建立情感连接,形成文化认同;在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的驱使下,旅游者将高度的情感能量转化为具体的文化传播行为。旅游者体验到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越多,则实施文化传播行为的可能性越大,文化传播行为又强化了旅游者对自身群体身份的认同。因此,应进一步凝练海丝文化元素符号,凸显海丝文化成就,提高旅游体验价值,提升旅游者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进而促进文化传播。

  • 专栏:河湖旅游
    李鹏, 何钰雯, 高亚婷, 王涛丽, 王仕超, 朱俊, 赵敏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4): 603-620. doi: 10.12342/zgstly.20230038 cstr: 32078.14.zgstly.20230038

    游憩利用是各国水库发展的共同趋势。以2022年中国4 748座大中型水库为研究对象,多尺度分析水库游憩利用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果如下:(1)中国共有游憩型水库636座,占大中型水库总数的13.40%,游憩利用率总体偏低;东中西部地区利用率分别为11.14%、15.60%、13.05%,不同区域的游憩利用率差异明显;利用类型以涉水游憩区体系为主。(2)东中西部地区游憩型水库数量占比分别为24.21%、41.04%、34.75%,除上海、西藏外的29个省域均有分布,较集中分布在长江中游浙江、湖北和江西3省;333个市域中有262个市域有分布;92%的游憩型水库分布在降水量400 mm以上区域,长江流域数量最多,西南诸河流域数量最少,淮河流域分布最密集。(3)游憩型水库分布呈“一核一带”空间结构,即山东集聚核与长江流域的成都、重庆、贵阳、长沙、南昌等城市连成的带状区。(4)经济社会因素是游憩型水库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固定投资等6个指标影响非常显著,自然因素直接影响资源条件形成,间接影响游憩型水库转变。研究可为中国大中型水库游憩利用水平提升和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 海洋旅游
    乔桂强, 林心瑜, 逯清扬, 周彬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5): 874-888. doi: 10.12342/zgstly.20220134 cstr: 32078.14.zgstly.20220134
    PDF全文 (1234) HTML (619)   可视化   收藏

    休闲渔业是“失海”渔民生计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探究由“渔”转“游”的生计转型,对重构“人-渔”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推拉理论模型和可持续生计框架为基础,分析象山县“失海”渔民旅游生计转型的影响因素,探讨渔民如何基于自身生计资本选择转型应对策略。研究发现,渔业生计模式中自然资本功能变化、人力资本变迁、物质资本升级更迭、文化资本失效形成的推力和旅游生计模式中政策性便利、工作环境改善、家庭关系优化、海洋情结维护形成的拉力是“失海”渔民旅游生计转型的主导影响因素;“失海”渔民生计资本构成要素包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和心理资本,其中,“心理资本”缺位是渔民旅游生计转型的重要障碍;依据生计资本占有类型与数量,“失海”渔民旅游生计转型表现为回避型、尝试型、专注型和变革型4种应对策略。本研究拓展了生计资本理论应用场景,验证了“失海”渔民通过旅游实现生计转型的可行性与独特价值。

  • 休闲街区旅游
    王群, 许婧, 袁宏瑞, 范习平, 黄从慧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1): 138-151. doi: 10.12342/zgstly.20220110 cstr: 32078.14.zgstly.20220110

    历史文化街区既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地标,也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由此成为新时期文旅融合的重要实践载体。本研究基于符号学视角,选取黄山市屯溪区毗邻的屯溪老街和黎阳in巷分别作为传统与复建历史文化街区代表,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符号学理论框架。实证分析表明:传统与复建两类历史文化街区均形成了主题定位、文旅功能、空间布局、物质载体、业态产品、旅游服务六方面的文化和旅游符号,前者以传统文化符号居多,后者以现代旅游符号居多;两类街区文化和旅游符号融合的独特性、凸显性、融合性和适应性等特征差异明显,前者偏向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后者偏向旅游介入的适应性。据此提出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趋向”和复建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趋向”的文旅融合路径,两类街区在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中应加强文化资源符号化、资源功能多元化、符号空间整合化、文化符号全景化,促进文化产品价值化、旅游服务品质化,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

  • 山地旅游
    李辉, 武晓英, 周彬, 虞虎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6): 993-1006. doi: 10.12342/zgstly.20220115 cstr: 32078.14.zgstly.20220115

    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基础,采用CiteSpace知识图谱方法,分析了近30年国际民族旅游研究进展。研究发现:国际民族旅游研究的热点经历了从概念界定到民族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再到民族旅游地社区响应的演进过程,大致可划分为探索、发展和深化三个阶段;研究议题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地可持续性评价、民族旅游原真性研究、民族旅游政治化研究、民族旅游文化遗产研究、民族旅游社区管理研究和民族旅游地文化管理研究六个方面。建议中国学界增强民族旅游研究的政策指向性、问题指向性和学术前瞻性,重点加强民族旅游地高质量发展和民族旅游地文化真实性、文化胁迫与文化韧性等研究,以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旅游研究学术话语体系。

  • 研究综述
    高彩霞, 刘家明, 李凤娇, 朱鹤, 刘敏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3): 386-398. doi: 10.12342/zgstly.20220021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21

    旅游度假区是近年来旅游消费转型升级的建设热点,从全局视角认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对于优化中国度假旅游产业布局、促进度假区高质量发展,以及建设世界级度假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回顾中国旅游度假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2015—2020年4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数据基础,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1)当前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整体上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异格局;(2)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初步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集聚形态,呈现出以浙江、江苏为核心的“单核主导型”空间格局;(3)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空间分布受到诸多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资源禀赋是度假区空间分异的制约性因素,国家政策引导是度假区空间分异的关键性因素,市场发育程度是度假区供需格局差异的内在动力,假日制度直接影响度假者出行距离和目的地选择进而影响度假区空间分布,大型赛事活动是度假区空间分异的助推因素。据此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空间格局优化和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关建议,最后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旅游度假区高质量发展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展望。

  • 海洋旅游
    刘佳, 纪晓萌, 刘贤明, 李煜轩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5): 770-787. doi: 10.12342/zgstly.20220091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91

    海洋旅游是重要的海洋经济类型,加强海洋旅游相关研究是服务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础性任务。本研究选取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的619篇中文文献为样本,系统分析中国海洋旅游研究脉络。研究发现,1992—2021年中国海洋旅游相关研究成果数量呈“起步探索、陡状攀升、波动回落”的变化特征,经历了以海洋旅游环境要素和资源价值评估为主的资源导向与孕育探索阶段(1992—2002年),以多元议题拓展和集成方法创新并重的产业导向与全面推进阶段(2003—2010年),以及同国家发展需求联系紧密、实践应用不断丰富的战略导向与深化拓展阶段(2011—2021年);研究热点集中在海洋旅游理论内涵与研究范畴、资源开发与评价、社会与经济影响、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目的地开发与管理等5个方面。立足新时期中国海洋旅游理论发展与实践需求,未来应重视学科交互融合、技术手段集成和数据平台建设,提升理论研究同国家战略驱动、地方现实需求和行业实践发展的适配性,为推动中国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与决策指导。

  • 国家文化公园与遗产旅游
    安倬霖, 周尚意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3): 408-419. doi: 10.12342/zgstly.20220160 cstr: 32078.14.zgstly.20220160

    建构国民的国家认同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目的之一。本研究基于超有机体文化和有机体文化的概念,结合海德格尔“去蔽”概念,运用焦点小组和现象学反思方法,分析人们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是如何上升为国家认同。本研究得出两个结论:首先,大运河文化遗产宣传中的国家认同属于整体性的超有机体文化。由于历史“不在场”和生活“不在场”,因此人们被“遮蔽”从而难以理解文化遗产的文化意义。其次,基于现象学建立的思维框架,可以指导人们从基于身体的反思和基于理性的反思两条途径,将个人与超有机体的国家认同联系起来。在两种反思的基础之上,人们通过“去蔽”可以得出可被人们理解和认同的国家文化符号。研究结论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如何塑造国家认同这一问题提供了借鉴意义。

  • 研学旅游
    郑文娟, 张琳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3): 510-525. doi: 10.12342/zgstly.20220167 cstr: 32078.14.zgstly.20220167
    PDF全文 (1474) HTML (560)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态度-行为-情境理论,引入主观幸福感变量,将环境态度分为保护和利用两个层面,考察自然联结和环境态度对儿童环境行为的作用路径,以及环境行为在自然联结与环境态度这两个变量和儿童幸福感关系间的中介效应机制。针对332份有效问卷的分析结果显示:儿童环境利用态度与自然联结、环境行为、幸福感均无显著关系;自然联结、环境行为均是儿童幸福感的前驱因素;环境行为在自然联结与儿童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环境行为在环境保护态度与儿童幸福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环境保护态度和环境行为在自然联结与儿童幸福感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基于上述结论,社会、学校、家长应增加儿童与自然接触和户外活动的时间和机会,通过开展儿童环境教育课程和研学旅行活动,培养儿童的环境保护态度,丰富儿童与自然接触的方式,提升儿童幸福感。本研究所构建的模型以及相关结论丰富和拓展了儿童环境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在推动儿童环境行为与儿童幸福感的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 宋昌耀, 厉新建, 王学峰, 张辉, 宋瑞, 曾博伟, 谢朝武, 唐承财, 宁志中, 粟路军, 申海恩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2): 183-205. doi: 10.12342/zgstly.20230041 cstr: 32078.14.zgstly.20230041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是一部集促进法、监管法与交易法为一体的综合性立法,就保障和促进旅游业规范和高效运行做出了基本制度安排。以《旅游法》实施十周年为契机,从《旅游法》主要内容出发,围绕新形势与新业态、立体监管与专项深化、规划促进与景区规范、旅游者幸福感保障与私法改革路向等进行讨论,进而提出《旅游法》未来修订方向建议。研究认为:(1)旅游综合协调机制亟待优化。建议增加对旅游权利的阐释,推动立法精神向协同提升发展转变,完善相关配套与实施细则,以包容审慎原则关注旅游新业态发展。(2)从全过程、全方位、多主体、多方式、多领域强化和优化旅游立体化监管。深化旅游安全监管,进一步明确旅游行政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高风险旅游项目的治理体制、在线旅游经营者的安全责任,加强旅游生态影响监管。(3)优化旅游专项规划编制体系,确立旅游用地与国家土地分类体系的适配原则。(4)研究制定《旅游景区条例》,解决旅游资源开发许可、景区开放法定程序、景区各主体的责任边界等问题。(5)建立满足旅游者美好生活需要的法律保障。从旅游地、旅游经营者、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者角度出发保障旅游者幸福感。(6)从标准化、软法配置、国际化方向探索解决旅游私法的可操作性弱、发展性差、地方性过强等问题。

  • 李亚娟, 欧阳辰星, 许阳艳, 虞虎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5): 721-735. doi: 10.12342/zgstly.20220109 cstr: 32078.14.zgstly.20220109

    基金支持是引领学科发展的重要导向,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学科发展迅速与基金支持方向密切相关。本研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示的1999—2020年的旅游类立项项目为数据来源,分析资助项目研究主题的动态变化。分析表明:(1)项目领域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分别聚焦地球科学与管理科学领域以及民族问题、应用经济和管理学领域。(2)项目类别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地区项目和青年科学项目资助数量于2012年之后呈持续平稳态势,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资助数量趋增,其中,重点项目数量增幅最为明显;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的资助数量总体表现为“多峰值”态势,青年项目资助量低于一般项目的半数,重点项目于2012年之后资助数量逐渐增多。(3)项目主题上,主要涉及旅游影响、旅游服务与管理、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旅游空间研究和旅游者研究5项内容,其中,旅游影响研究受资助比例最高。建议未来可对双循环格局下的旅游需求和消费、双碳目标下的旅游建设、后疫情时代下的旅游行为和旅游业恢复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旅游可持续等研究方向予以重视和倾斜。

  • 旅游业碳达峰碳中和
    贺腊梅, 查建平, 陈淄涵, 马思琦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4): 646-664. doi: 10.12342/zgstly.20220039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39

    识别中国住宿业碳排放增长路径,是应对气候变化、精准制定旅游减排政策的关键。本研究从产业关联的视角出发,采用环境投入产出和结构路径分析方法,探究1997—2017年中国住宿业碳排放演变特征与影响住宿业碳排放变动的关键路径。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中国住宿业碳排放量波动增长,但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电力和热力消耗是住宿业碳排放最主要的能源消耗类型。(2)最终需求引致的直接住宿业碳排放对住宿业全部碳排放量贡献始终较大,但住宿业消费中间产品投入引致的隐含碳排放量逐渐增多。(3)从供应链路径来看,"(上游供应部门)→食品制造业→住宿业→最终需求"与"(上游供应部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住宿业→最终需求"是驱动中国住宿业碳排放变动的主要路径类型,上游供应部门涉及农林牧渔、道路运输、化学工业等部门。实现住宿业低碳发展应实施"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综合治理战略,优化住宿业的中间产品投入结构,引导住宿业传统供应链向绿色供应链转型。

  • 休闲街区旅游
    王敏, 陈哲夫, 胡逸哲, 李棋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1): 169-182. doi: 10.12342/zgstly.20220092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92

    日常休闲活动是老年人健康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本研究以常德市武陵区为例,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按照需求-行为-设施分析思路,揭示城市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需求与供给的时空规律。分析发现:(1)益智和康体是城市老年人主要休闲活动类型,休闲活动时间分配存在显著的类型差异,益智类平均时长最长,其次为康体类,公益类休闲活动的平均时长最短。(2)老年人户外休闲活动主要集中在10:00、15:00、19:00三个时间段,对应的活动空间主要集中在居住区、附近街道和城市广场、公园等,活动空间半径存在显著的类型差异。(3)老年人休闲活动需求以及建立在休闲活动需求上的闲暇行为与城市休闲设施供给总体空间匹配度较高,其中游憩类休闲活动与休闲活动设施的匹配度最高,其次是文化类活动,最后是康体类活动。据此建议,中小城市应进一步重视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需求-行为-设施供给三个层面之间的匹配,加强老年友好城市与社区建设。

  • 工业遗产旅游
    马梦瑶, 唐健雄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2): 279-292. doi: 10.12342/zgstly.20220079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79
    PDF全文 (1103) HTML (571)   可视化   收藏

    工业遗产被称为“怀旧景观”,是工业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和重要基础。如何选择合适的工业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借助旅游让工业遗产“活”起来,成为工业遗产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发布的5批工业遗产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工业遗产的空间分布、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影响因素及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工业遗产在空间上呈显著的集聚分布状态,集聚中心主要在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之间演化,集聚方向呈西南-东北走向。工业遗产空间冷热点分布以江苏、河南、陕西为中心的核心-边缘结构较为明显,冷点区主要分布在西部的西藏、新疆和东部的广东和海南。(2)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业发展水平、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工业旅游网络关注度。这4个主要影响因素的解释力排名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业发展水平>工业旅游网络关注度。(3)基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影响因素的探测结果,提炼出生态化、城镇化、产业化、网络化等4种可持续发展模式。

  • 专栏:乡村旅游
    卢松, 刘君玫, 龙澄, 朱凯, 徐雨轩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4): 665-678. doi: 10.12342/zgstly.20230057 cstr: 32078.14.zgstly.20230057

    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双轮驱动背景下,城郊乡镇成为重要的发展转型和空间重构地带。本研究以成都市郊区安仁古镇为例,采用行动者网络理论,探讨了安仁“世界文博小镇”的空间重构过程与机制。结果表明:(1)安仁古镇的行动者包括当地政府、旅游开发公司、艺术建筑设计师和居民等人类行动者,以及文物藏品、博物馆群落、乡村景观等非人类行动者。安仁古镇行动者网络发展经历了权力资本主导、文化资本主导、经济资本主导3个发展阶段。(2)在长期异质性行动者网络的建构中,安仁古镇不断采用文化征召、教育征召、品牌联动、艺术征召等多样化的征召(被征召)与动员的方式,推动安仁古镇动态化行动者网络结构的形成。(3)安仁古镇空间重构主要表现出消费空间品质化、生态空间人文美学化以及生产空间多功能化等特征。古镇在保育乡土空间的同时重构乡村景观,与古镇建成区形成密不可分的“城镇-乡村”美学生态圈。

  • 徐琳琳, 虞虎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1): 26-43. doi: 10.12342/zgstly.20220135 cstr: 32078.14.zgstly.20220135

    流域范围内旅游地之间的协同演化是一个复杂适应过程,其复杂性在外部环境快速变迁的情境下显著加剧。本研究基于协同理论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以新安江流域为案例地探讨旅游地演化过程与协同演化机制。结果表明:新安江流域的旅游地协同演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系统起步期(1978—1988年)、系统发育期(1989—2004年)、协同发展期(2005—2013年)以及调整优化期(2014年至今)。流域范围内的旅游地协同演化存在微观、中观、宏观3个尺度的共同作用:(1)微观层面,旅游地主体的自适应行为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表征为管理运营、市场营销、产品创新等方面的模式分异;(2)中观层面,外部牵引力、原始动力、创新动力、支撑力量等共同推动系统的整体演化进程;(3)宏观层面,流域旅游地系统反映出从简单到复杂、混沌到有序、独立到集群的非线性演化特征。本研究结论可为流域范围内旅游地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 研究综述
    刘逸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3): 343-357. doi: 10.12342/zgstly.20210093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93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旅游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和行为逻辑发生剧烈的转变。本文从旅游经济活动的地理属性出发,对旅游经济活动的地理研究进行回顾,重点评述了国际旅游地理学界所做的多次探索,并对核心问题的理论依据与逻辑进行阐述。研究发现:当前研究尚未明晰旅游活动的基本地理逻辑,理论框架较为模糊,且过度依赖新经济地理中的演化理论,研究边界和研究问题尚未清晰。基于此,本文以经典的旅游系统论为理论框架,提出旅游经济地理现象研究的3个关键理论问题:(1)旅游空间粘性影响下的旅游市场空间生产机制;(2)流动范式的地理逻辑带来的新型人地互动关系;(3)弱关系空间组织下的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一般机制。本研究所做的尝试,有助于提升旅游地理理论的解释力和适用性,也有助于推动主流经济地理学对旅游话题的关注。

  • 杨春宇, 洪焕州, 尤碧莹, 陈子远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3): 359-379. doi: 10.12342/zgstly.20230035 cstr: 32078.14.zgstly.20230035

    科学测度与审视旅游生态系统“空间均衡”演化对促进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研究基于系统科学与公理性思维范式,尝试厘定了旅游生态系统“空间均衡”演化内涵、性征及公理化定义,并以贵州4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为研究样本,采用系统动力学(SD)模型、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熵权法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其旅游生态系统“空间均衡”演化及影响因素进行探析。研究发现:(1)旅游生态系统“空间均衡”演化是指区域旅游生态系统在受到局部、可承受范围内的扰动时,通过自身正负反馈作用于整体,并通过系统调控机制进行调节与补偿,最终旅游发展与区域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形成良性互动的理想状态;(2)旅游生态系统“空间均衡”的基本性征是相对性与动态性,短期“振荡”与长期“周期”;(3)通过改进的旅游生态系统“空间均衡”演化的公理化定义N=Te,可以判断出旅游生态系统“空间均衡”的3种演化状态,包括均衡状态、超载状态及滞后状态;(4)2000—2020年,4个案例地旅游生态系统“空间均衡”演化发展呈现不同时空演化特征、地域差异与规律;(5)旅游压力水平、旅游经济水平、旅游环境状态和旅游政策调控是旅游生态系统“空间均衡”演化的共同影响因素。其中,旅游经济水平在各案例地、各年份中均是首要因素,旅游压力水平以及旅游环境状态的影响力随时间推移有所减小,旅游政策调控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大。

  • 海洋旅游
    张广海, 刘二恋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5): 788-800. doi: 10.12342/zgstly.20220053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53

    推动沿海地区旅游绿色发展,减少旅游业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有利于保护旅游目的地的海洋生态系统,实现旅游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2011—2020年中国沿海地区1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估计方法,分析沿海地区旅游绿色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地区旅游绿色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步提升,且在地理空间上呈现较显著的空间集聚与关联特征;(2)旅游绿色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中国沿海地区各省份旅游绿色发展水平每提升1%,本地生态环境质量将上升0.302%,邻近省份将上升0.139%;(3)旅游绿色发展与第三产业、科技支出的交互作用能够有效增强其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正向影响,但与第二产业、人口数量的交互作用会降低其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正向影响。为实现中国沿海地区旅游绿色转型发展,应重视海洋第三产业发展及科技水平提升,促进污染排放整体下降,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 休闲街区旅游
    方舒, 冯娟, 谢双玉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1): 95-110. doi: 10.12342/zgstly.20220084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84

    研究以旅游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以武汉市9个处于不同旅游生命周期的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区域,通过质性数据分析探讨了居民身份认同对其旅游发展意向的影响,并对处于不同旅游生命周期的街区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居民身份认同主要从情感因素、经济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旅游发展要素、文化因素等方面对其旅游发展意向产生影响;依据身份认同强弱与旅游发展意向正负的交互组合,可将居民分为4种认同-意向类型:积极拥护者、传统坚守者、经济至上者和无为参与者;在不同旅游生命周期阶段的历史文化街区,居民身份认同对其旅游发展意向的影响各异:在参与和巩固阶段街区,传统坚守者突出;在发展阶段街区,积极拥护者占主导;在巩固阶段街区,积极拥护者和无为参与者兼而有之,且二者冲突尤为激烈。最后,针对不同旅游生命周期阶段居民的类型和特征,提出了促进居民参与街区旅游发展与保护的建议。

  • 工业遗产旅游
    刘艳晓, 宋飏, 马美娜, 李瑞世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2): 293-304. doi: 10.12342/zgstly.20220086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86

    工业遗产以其独特的旅游价值成为吸引力日益增强的新型旅游资源,构建工业遗产旅游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是科学引导工业遗产传承利用的重要基础。文章基于文献分析,探索性提出工业遗产旅游价值评估构成要素框架与指标体系,并以东北地区22个国家级工业遗产为例进行评价和验证。研究表明:(1)工业遗产旅游价值评估要素包括固有价值、市场价值和环境因素,固有价值是工业遗产的内在本底价值,市场价值是外在旅游开发价值,环境因素是旅游开发的限制条件,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2)工业遗产旅游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固有价值、市场价值和环境因素3个准则层和游憩价值、区位度、污染程度等14个具体指标,采用专家打分法、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计算工业遗产旅游价值;(3)东北地区22个国家级工业遗产旅游价值相对符合各工业遗产开发现状及实际情况,说明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好适用性。该指标体系紧扣工业遗产作为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内涵,强化其旅游价值的地理视角和区位属性,为工业遗产旅游价值评估标准制定提供理论支撑,也为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提供决策参考。

  • 工业遗产旅游
    刘丽华, 何军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2): 316-328. doi: 10.12342/zgstly.20220082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82

    当前的工业遗产运动中,遗产逐渐成为脱嵌社区发展的新型消费飞地或“纪念碑”式“工业圣地”。社区是遗产的原生主体,社区关于遗产的历史、记忆、知识以及身份认同等情感关系,构成了遗产保护利用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本文以创伤记忆为理论视角,以沈阳铁西为案例地,通过综合分析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厂志、网络文本、工人的访谈文本,旨在从理论上揭示创伤记忆影响社区身份认同和遗产保护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遗产保护过程对遗产的情感价值认识不足,缺少与社区的互动,导致社区将工业遗产看作外来文化;社区围绕环境、身体和文化创伤,形成了遗产的创伤记忆,这使得遗产地意义被重构,变成“爱恨交织”的伤痛之地;创伤记忆作为影响社区工业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会限制社区在遗产保护中的参与和行动。因此,应承认工业遗产的冲突性和伤害性,并给予正视、呈现和回应;要重视社区的遗产主体身份,重建社区和遗产的关系;通过口述史、见证文学、集体叙述、旅游展演等途径,对创伤进行宣称和充分言说,建立过去与当下的联系,以便受创者走出记忆困境,形成遗产认同。这将有助于社区与权力、资本、专业知识形成合力,将工业遗产建构为社会的共同遗产,实现遗产保护利用的持续发展目标。

  • 胡志聪, 邹小丹, 蔡晓梅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4): 541-554. doi: 10.12342/zgstly.20230094 cstr: 32078.14.zgstly.20230094

    目的地拥挤的现实问题由来已久,学界长期关注游客拥挤感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然而,关于游客拥挤感知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作用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甚至出现相反的观点。因此,本研究对39项独立研究样本进行元分析,探讨游客拥挤感知及其维度与游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并关注影响二者关系的潜在因素。结果表明:(1)游客拥挤感知对游客满意度存在显著负向作用,空间拥挤感知对游客满意度存在显著负向作用,人潮拥挤感知对游客满意度存在显著正向作用。但游客拥挤感知、空间拥挤感知、人潮拥挤感知与游客满意度关系的相关性不强;(2)游客年龄和测量工具对游客拥挤感知与游客满意度的关系存在调节作用;(3)游客性别与样本数量不能显著影响游客拥挤感知与满意度的关系。研究采用元分析验证了游客拥挤感知及其维度与游客满意度的关系,并揭示了影响游客拥挤感知向游客满意度转化的因素,为目的地制定拥挤管理政策提供参考借鉴。

  • 旅游业碳达峰碳中和
    唐承财, 王逸菲, 燕科凝, 刘朝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4): 690-703. doi: 10.12342/zgstly.20220040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40

    北京冬奥会是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后的首个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绿色办奥是北京冬奥会的举办理念之一。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以北京冬奥会中碳减排技术与碳中和措施为研究导向,挖掘北京冬奥会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情况与经验,以及对低碳旅游发展的启示。研究表明:(1)北京冬奥会以"双碳"目标、可持续性理念与"两山"理论为指引,将碳减排技术与碳中和措施贯彻到赛前、赛时、赛后利用的全过程,为绿色低碳技术的转化与应用提供参考,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2)北京冬奥会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对低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从科学选址旅游项目、制定低碳旅游标准、高效利用现有设施、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建立低碳交通体系、打造低碳产品体系、构建碳中和机制、鼓励游客绿色消费八个维度探讨低碳旅游发展的现实路径。

  • 山地旅游
    王娟, 明庆忠, 覃纹, 王世金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6): 964-976. doi: 10.12342/zgstly.20220067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67

    旅游驱动山地景区社会、经济、环境等人地关系要素不断变化,影响景区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构建以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和旅游驱动力为主要指标的山地景区人地关系演化评价体系,探讨玉龙雪山景区人地关系演化过程及其特征。研究表明,旅游驱动下的玉龙雪山景区人地关系演化可分为前旅游、旅游早期发展和旅游有序发展3个阶段。前旅游阶段旅游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不明显,人地关系的制约因素为山地自然环境;旅游早期发展阶段旅游驱动作用逐渐明显,景区人地关系发生较大异化,经济快速发展,同时环境受到一定破坏;旅游有序发展阶段旅游成为景区发展的主导力量,不断驱使“景”“社”共同发展,人地关系走向协调。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是山地景区人地关系演化的重要表征,“旅游业反哺农业”举措是景区人地关系演化趋向和谐的关键。研究丰富了山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状态和效应评估方法,为旅游地人地关系演化研究提供了参考案例。

  • 研学旅游
    温士贤, 陈钰妍, 廖健豪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3): 526-539. doi: 10.12342/zgstly.20220163 cstr: 32078.14.zgstly.20220163

    动物园是城市社会的重要旅游空间,也是开展动物保护与自然教育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动物园的动物福利和伦理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研究以广州动物园为案例,综合运用实地调研与文本分析两种方法,尝试以“动物景观”为理论框架,探讨城市动物园的动物景观演变及其自然教育实践。研究发现:城市动物园经历了从猎奇与流动的观赏性动物景观,到扩张与亲近的娱乐性动物景观,再到丰容与科学的生态性动物景观的进阶演变过程,动物景观的进阶动力源于人类越发正视和尊重动物天性及可供性的显著趋势。人类并非动物景观的唯一生产者,动物的能动性和主体性贯穿城市动物园动物景观演变的全过程,动物会根据人类所设的生存条件参与动物景观的生产过程,并以自身的身体、习性和行为等维度深刻影响自然教育的形式及层次。做好动物保育工作和注重伦理问题有利于生产更高阶的动物景观,从而助促自然教育的进一步发展。